时隔一个半月后,公开市场再度释放信号:昨天,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的一年期央票收益率仅较前周上涨了2个基点,升幅较前周减少一半,预示历时6周的公开市场微调行将暂告段落。
在周二公开市场上,央行发行了200亿元一年期央行票据,收益率为1.7605%,较上周同期上涨了2.08个基点。而此前,自央行于7月份重启一年央票发行以来,除恢复发行后的第一周升幅达到9.5个基点外,其余均在4至5个基点之间。
升速放缓的不止一年央票。当天,28天正回购利率的升幅也由上周的4个基点下降至2个基点,为1.18%。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利率升速同步减缓,无疑暗示历时一个半月微调后,货币市场利率体系有望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时期。
今年7月份,公开市场操作一改上半年“以静制动”的操作风格,先是提高各品种利率水平,随即又在第二周恢复一年央票发行,从而拉开公开市场全面微调序幕。这次调整最为明显的成效就是带动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全线回升。其中一年央行票据利率在短短5周时间内由1.5%升至1.76%,已逼近市场预期1.8%至2%的调整目标区间的下限。
受公开市场操作结果的推动,银行间回购市场利率水平全线攀升,7天回购利率水平稳定在1.5%至1.6%,超过大行资金成本线20个基点,扭转了困扰银行半年之久的资金成本与市场收益倒挂现象。
因此,如果从纠偏的角度来看,现阶段公开市场的微调已基本达到其目标:保证了银行资金的基本收益,在客观上起到抑制银行盲目放贷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一年央票利率在超过1.7%以后,升幅明显减速,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其距离调整的目标位已越来越近,表明现阶段公开市场微调开始步入尾声。
除了利率水平之外,公开市场操作结构也传递出其力度减弱的信号。本周公开市场到期释放资金量达2200亿元,但是一年期央票的发行量仅为200亿元,在无大盘新股发行的背景下,央行减少长期资金锁定量,说明其并不急于回收市场的流动性,仍倾向于沿用平滑移动资金的策略,保证资金在各月的平均分布。
周二公开市场操作所释放的信号无疑有利于资本市场:利率攀升放缓,意味着投资者获取资金的成本的变动将趋于稳定;减少资金长期锁定,表明年内资金供给仍然充沛。而这一切都在说明资本市场发展的外部资金环境并未出现根本改变。
居民存款年内首现“搬家”
3559亿元。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经历过6月份高达1.53万亿的信贷“井喷”,和近期央行对货币政策操作“动态微调”的表态后,市场对7月信贷投放回落已有预期,均在5000亿元规模。然而,昨日央行在《货币供应继续快速增长》一文中公布的实际数据却仍大大出乎市场意料——7月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3559亿元,较上半年各月增量有明显回落;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42%,低于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7月末居民户存款减少192亿元,这是自2007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居民户存款减少的情况。有分析认为,这部分居民存款或有相当一部分流入股市。
央行8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幅比上月末低0.47个百分点。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减少192亿元———这是自2007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居民户存款减少的情况 (月末余额从6月份的249379.39亿元减少为249187.39亿元据央行的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居民户存款每月均保持千亿以上的增长,2月到6月分别增长4662亿元、5803亿元、1178亿元、1874亿元和3184亿元。
联系7月以来A股新开户数的不断增加,以及近期众多新基金的火热发行,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分析师朱圣春昨天表示,居民存款可能在向资本市场转移。
“当前民众的投资意识在增强,国家也鼓励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所以居民投资股市是件好事。另外如果股市能继续保持这样上涨的势头,那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增加也必然拉动消费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复苏。”朱圣春说。
新股IPO开闸也被认为是居民存款减少的原因。一证券公司投资顾问指出,IPO重启以来,大家打新股的热情高涨,不排除拿银行存款去打新股的可能,“目前这部分资金还都留在一级市场,并未完全流入股市。”
除资本市场对居民存款的吸引,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居民存款减少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的增强,二是居民收入水平下降。
潘向东表示,预计未来会出现定期存款减少,活期存款增加的情况,因为随着经济慢慢好转,居民投资和消费的活动会不断增加,同时居民基于对通胀的担忧,会倾向选择寻找更加保值增值的理财方式。
“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居民存款资金有可能投入到股市、房市或者贵金属等。这样有利于解决我国高储蓄的问题,从而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潘向东表示。
贷款结构明显改善
央行数据显示,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33.9%,增幅比上年末高15.17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54个百分点。1~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73万亿元,同比多增4.89万亿元。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
“7月份新增贷款额确实明显低于之前的市场预期。”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
8月1日,交通银行研究部发布的报告预测,7月新增贷款约为5000亿元至6000亿元;而之前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月度形势展望报告中也预测说,7月份新增信贷将在4000亿~6000亿元,中值5000亿元。
鲁政委认为,由于3月左右银行放出大量票据,到7月大部分票据都应到期,将票据融资置换为中长期贷款,是7月信贷增速大减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宏观政策更倾向于控制信贷,也是造成本月信贷投放减少的原因之一。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下半年信贷增量会出现大幅度减少,但是仍将保持一定增速,预计下半年每月信贷增量保持在3000亿元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一位负责人对7月信贷数据作出这样的解读:“从贷款投向来看,7月居民户贷款同比多增1887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404亿元,而票据融资同比多减2749亿元,贷款结构明显改善。”
该负责人还指出,“从规模上看,7月新增贷款虽然不如今年前几个月,但仍大大超出前7年当月的平均水平。”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低于之前的市场预期,但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较快,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余额为19.59万亿元。
“M1增速较快表明国内企业经营活动趋于活跃。未来M1的增速预计将超过M2,形成反‘喇叭口’。”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如果反“喇叭口”继续扩大,将有可能会对物价以及资产价格上涨产生一定压力,需要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