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理性人假设,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都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如此说来,到底会不会去施粥,要看施粥成本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之间孰大孰小。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去判断题上的问题了。1、假设该人的粥只有自己消费和施舍两种用途,并且自己消费的边际效用为零(当然为负更能说明问题),于是粥的供给曲线为垂线,粥的价格取决于需求曲线,即使粥的价格为零(即施舍)也不会影响粥的供给。这样,施粥为必然。2、假设该人通过施粥的行为博得了“善人”的口碑,并且由此改变了消费者的偏好:以前厌恶他进而不买他的粥、米或其它产品,现在好了,他是善人,形象改观,大家趋于喜欢买他的粥、米或其它产品了。这样,施粥肯定是亏本了的,但是这种损失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后的获益而得到弥补甚至大有赚头,于是,施粥成了活广告,何乐而不为呢?可以看出,第一种情况是不得已而为之,为的是减少损失;后一种情况则是欲擒故纵,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抛开政治、文化等因素不讲,单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施粥很可能是有利可图的行为,果真如此,理性人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