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子里想了很久,决定还是叫做“人格化”的国家吧。
什么叫“人格化”的国家?拿中美两国相比,中国就是一个非常人格化的国家,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的行事风格、和与其他国家打交道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一个自然人。而美国则不同,它更像是一个设计精妙的机器,虽然最基本的原则仍然是依照人的特性来设计,但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效率的运转,如果跟中国类似自然人的形象对比的话,美国更像是一个机械人。
人格化的国家有什么特点呢?我觉得最主要的三个特点是互联、非理性与正反馈。
什么叫做互联?互联就是国家不同部门之间并不是完全隔离的,至少,不像美国那样有着严格的界限和防火墙。举几个例子,一个是从媒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人士或有关部门教育民众要“从大局出发“,虽然没有人能够定义清楚”大局“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但为了这个所谓的大局,我们的许多部门齐心协力,一齐上阵,在社会上闹出很大的动静来。另一个例子是当我国和外国举行一些谈判的时候,比如商务部、外交部和国防部同时在谈不同的项目,如果有一个领域的谈判进行的不好,比如商务部的谈判破裂了,为了给对方点颜色看看,我们往往会同时将其他的项目也停下,以显示我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团结一心“。事实上,我在2003年注意到一则新闻,美国商务谈判代表称赞中国变得成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另外一个领域内谈崩的事情没有影响到他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我想,这也许能为我刚刚提到的互联做一个不错的注脚。(刚刚又想起一个事情来,中央“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也是互联的例子,只是,我们都看不懂这盘棋,可能,是我们水平不够吧。。。)
另外一点,非理性。那最近的一个例子来说,美国出台了人权报告,批评中国的状况有所倒退,中国的反应十分有趣,像一个生气的小媳妇,一方面指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说人家没水平,另一方面又赌气似的在几天后抛出一片美国的人权报告,而内容竟然全部是摘抄美国各大报纸的。。。。令人啼笑皆非。赌气小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比如在一些国际问题上,明明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中国为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负担,不得不继续嘴硬,比如朝鲜问题上,比如红色高棉问题上,每当看到这幅情景,我立刻就会想起那些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道貌岸然者,有趣得很。
正反馈,意思就是说,由上到下的意志执行与效果是一个放大的过程,因此,人格化国家的行事风格就与该国首脑有非常大的关系。想想中国解放后的例子就有比较感性的认识了。原因在于,由于”人格化“国家部门间隔阂较小,因此整体运作起来成本较低,当政治激励变得只是对上负责的时候,整个体制就变成了一个”放大器“,将”头部“很小的波动放大成为底层的狂风暴雨,他是一个正反馈的体制。当”头部“较为清醒的时候,整个体制发展较为顺畅,事实上,由于”头部“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外完成一个目标,因此,这样的体制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在一个目标上取得相当大的成绩,比如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但当”头部“变得浑浊的时候,底层的人们可就遭殃了,想想看50年前吧。相反,美国的体制更像是一种负反馈,不论”头部“有多大的波动,传递到底层的时候,总会被一层层削弱,就像风吹过树林。小布什在美国总统中也算极品了,有时候无知和搞笑的令人发指,但美国也没出什么大乱子。因为再古怪的决定,也会被整个体制纠正过来。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体制更像一个”机械人“,并不是说他们是一盘散沙,而是说他们的体制相比较起来更坚固,更牢靠,不像中国这样有弹性。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办。当然他们可以为了反恐,为了战争许多部门协调运作,但要说起互联的程度和我们不好比。另外一个,非理性。正是由于美国相对固定的体制,才使得整个国家运行的比较正常,不会因为总统个人的偏好带来多大的灾难。
这两种体制各有各的好处,前者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倒是常见,大事也是常见,但是不是好事,不敢确定。)但就稳定性和可靠性来讲,非人格化的机制更胜一筹。 当我们将目光只关注在一个目标上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人格化的机制发展更快一些,但如果仔细分析为完成这些目标,这些国家,尤其是底层民众在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我们也许会发现原来我们以前都错了。毕竟,当苏联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谁能料到这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沉重的代价呢?
当然最好的机制是日常运行就按照负反馈,非人格化的稳定状态运行,当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大灾难,战争等因素是就立刻转变为弹性和正反馈的机制,前提是有一个明确的,理性的,使所有人都受益的目标。我们注意到不同的两种体制都有向这种理想状况努力,但如果你要我选,我宁愿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