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50 1
2009-08-21
 截至8月17日,大港油田、青岛炼化、哈尔滨炼厂、大庆石化等报出的液化气价格已达到了4400-4600元/吨,比半个月前足足涨了1000元/吨有余。不仅是液化气价格涨了,水价、成品油价都在涨。中国正在进入新一轮公用事业涨价潮。(8月20日《济南日报》)

  看得出,这轮公用事业涨价潮,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还有一哄而上的从众效应。水、气、油等价格的攀升,降低的不仅是公众的生活质量,还有公众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愿景。这种庸常的微观因素纠合在一起,必然对宏观经济形势产生负面传导效应。

推荐阅读
刘煜辉:中国股市牵一发而动全身 女秘书等于潜规则吗?
易宪容:下半年市场流动性不短缺 李磊:不怕黑社会,就怕有文化 叶檀:审计署能堵截中国式危机? 马红漫:饮鸩止渴的房地产复苏 抵抗性反弹后还将延续调整 谁让大学生频频暴死街头? 陈志武:通胀预期拢不应该买?   诚然,公用事业涨价有相当的市场合理成分。但是,公众不满的并非是公用事业涨价本身,而是为何涨、怎么涨和涨多少的问题。

  对于涨价理由,经营者的哭穷是没有说服力的;而监管者所谓“需反映资源稀缺度”、“已考虑到社会的综合承受能力”、“促成节约”等原因,在消费者看来也是难以消化的正确废话。“资源稀缺”并非涨价的必然理由。至于社会的承受能力,民意反弹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关于节约,市民已经用节约到不能节约的生活实践来证明了中国家庭勤俭节约的传统习惯。

  对于怎么涨,人们希望消费者能够有合理和公平的话语权,而不是在异化为涨价会的听证会上当传声筒或点缀。至于涨多少,作为市场合同的一方,消费者应有协商价格的权利。事实上,每次公用事业涨价,涨多少是监管者或经营者说了算,消费者只有被动去掏腰包。成品油定价机制算是例外,但是消费者依然对涨价没有议价权。

  如此等等,凸显公用事业涨价中消费者所处的弱势地位。于是,公用事业经营者哪怕是真得亏损,但也掌握着自我调整利润和成本核算的自主权。如此情境,经营者的利欲冲动当然会引发民怨。关键是,公众更希望权力之手出手帮扶民生,而非以环保和节约资源之名事实上给经营者撑腰。

  江苏徐州 张敬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21 14:30:05
仅有愤怒是不够的,除了有理是否还应有“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