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专栏:私人股本在华困境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Lex) 2009-08-27
有关“希望之乡”的谈论就到此为止吧。人们原以为,对那些拼命从本土投资组合公司那里榨取利润的全球性私人股本公司来说,中国会提供一条赚钱的出路。但事实证明,问题要棘手得多。
中国表现出了些许好客之情:上海已加速放宽了注册条件,减轻了海外私人股本公司与当地公司共建的合资公司的税负,还为设立人民币基金的合资公司打开了绿灯。但是,涌入中国市场的海外私人股本面临两大问题。头一个问题是交易流增长迟缓: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由保荐人牵头的收购交易减少了66%。此外,尽管以价值衡量,外币交易仍占主导地位,但以交易数量衡量,中国本地基金正在掌握主动权。总部位于北京的研究机构清科集团(Zero2IPO)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基金的交易数量是由海外公司牵头的交易数量的3倍。
第二个问题可能更加严重。海外公司花费多年时间耐心地打下基础,以便为迅速成长的中国企业提供股本,最后只落得如此下场:中国政府取消了对银行放贷额度的限制,廉价贷款遍布整个国家。以往,银行信贷是限量供应的,中长期贷款的其它非银行来源也被有效封堵。10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贷款存量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但在今年上半年,信贷闸门被彻底敞开。坊间传闻,大量公司拒绝了私人股本公司开出的条款清单,转而从当地银行获取几乎未附加条件的廉价贷款。
这一局面或许是个暂时性挫折。7月份,新增贷款出现剧减。这说明,那种称中国准备用由信贷引导的增长模式代替由股本引导的增长模式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词。但另一方面,这一局面应被记作私人股本行业又一次栽了跟头,而不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