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722 0
2009-08-29
三、经济体系运行原理的再认识
关于经济体系运行原理的研究,现代经济学的成果已十分喜人,本文仅仅从信用价值论的视角来进行的个概括。
1、微观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微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就是一个信用循环的原理,生产者生产出产品后,在满足自身消耗的需求后,将剩余的产品出借给市场,而市场就是一个公共借贷体,这时,产品生产者在将产品的福利性让渡给他人,并将产品的所有者权益转化为具有公认价值量的财富品(如货币),之后,当拥有财富品的人有消费需求时,再用财富品(如货币)向市场借回自己所需要的福利品。可见,微观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信用循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利用价值手段,实现产品的福利性与产品的所有权的两分离,而正是这样的两分离造就了剩余产品利用范围的无限扩大,从而,实现了人类福利总量的不断增长。否则,人类的剩余产品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互通有无,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大发展。
2、经济增长的一般方式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人类资源利用总量(及效率)、社会信用总量、人类福利总量的共同增长。人类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通过资源投入总量的增长,促进人类福利总量的增长。如开荒、开矿都属于这一类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通过信用总规模的增长,促进人类福利总量的增长。如美国历史上的淘金热潮、西班牙殖民者对外进行的财富品掠夺等,都会产生通过信用规模的增长来促进欧洲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现代的银行制度也是一个信用规模扩大化的路径,但这一把双刃剑。
第三、通过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发展,来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并最终导致信用总规模与社会福利总量的同步增长。斯密的《国富论》主要论述这一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的原理是等量的资源,在先进生产与管理手段(当时主要强调分工)下,能产生更大的供给,而人类尚未否定萨伊定律的前提下,扩大了的供给必会产生扩大了的信用与福利总量,而当人们将扩大了的福利总量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或以流动资金对就商品存货的形态存在,就是不直接用于增加人类福利之时,增长了的福利品总量与增长了的信用规模就转化为资本,同时,资本的增长最终会促进人类福利的整体增长。可以说,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在于这一方式。
第四、综合增长方式。就是资源、信用规模、技术手段(包括管理手段)同时增加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现代各国经济体都会采用这一方式发展经济。但财富的零和效应、竞争造成的资本积累无限扩大化的趋势,使人类经济总量增长的成果与人类福利增长的成果相距甚远,这正是经济学要再创新的基本原因。
3、经济平衡的一般方式与实现方法
经济平衡的最基本方式是社会信用总量及结构与社会供给总量及结构的平衡,其中,结构平衡的意义大于总量平衡的意义。但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平衡的研究仍不到位,表现为仅仅强调总量的平衡,对结构平衡并没有进行研究,这就会产生促进经济平衡的手段缺少和不平衡的常态化。
出现经济平衡方式认识的不到位,源于人们对总需求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到位,由于已往没有建立信用价值论思想,所以,人类对信用结构决定总需求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已往的经济学只能建立起表面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分析模式,而不能更切入实际的建立总供给及结构与总信用规模及结构的平衡模式。例如,当有10000斤粮食供应市场时,出现一半的人有钱购粮,而另一半的在饿肚子时,现有的经济学会说这是有效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但是,如果用信用价值论的观点看,这是总供给与信用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只要进行信用结构的干预,这一不平衡问题很好解决。
关于人类经济平衡的实现方法问题,笔者认为,人类大致可以将需求划分为基本生存需求与福利延伸需求两类,再根据人类生存需求的总量与资源供给的上限,推算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信用总量与结构,之后,一方面用干预的手段实现信用结构合理化,另一方面,用税收手段对人类的延伸需求加以节制,使其不超越资源的承载极限,再后,用市场配制资源与私有化生产的手段,实现总供给向总需求的自动看齐。
当然,国家进行的信用结构干预并不会违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因为,国家干预的手法必须建立的信用守恒的前提下,其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国家财政信用方式。这一方式就是目前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制度,即国家通过发行公债和增加税收的方式,对社会财富(也就是信用额度)进行再分配,以保障国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第二、国家担保的全民信用方式。这是笔者个人构想的公共信用管理体系,即一方面国家建立一个国民福利信用卡制度,规定国民在出现生存危机时,可以在一个授权的额度内通过刷卡消费的方式取得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基本保障,如在没钱看病时,可以用国民信用卡刷卡看病。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税务部门的强制征收手段,从国民的工薪收入中扣取一定比例的国民风险基金,这一基金属于国民个人所有且施行按人专户管理的制度,从而,使国民形成普遍化的抗拒信用危机的能力。在此顺便提一下,当建立了信用价值论后,贫穷可以理解为一种信用危机,从而,有利于人类最后消除绝对贫穷。
第三、建立国家担保的原始信用手段。即当粮食滞销而有人仍在饥饿时,国家要经营者将粮食借给穷人消费,国家可以提供短期的格式化的借据,并承担一定比例的借贷风险。同时,经营者手中的格式化借据可以用于银行抵押之用,进而,能实现价值链与生产、消费链的充分循环。
应该说,当人们把财富现象看为一种信用现象后,经济平衡的最终治理手段很快就会成熟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