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2438 4
2009-09-02
原文链接:经济数学无政府主义者的“三级跳”http://xiaoyanghet.spaces.live.com/blog/cns!58B97BBAD593C885!3267.entry

上次说经济学家就是一群讲故事的人。后来又想,人类自打使用语言之后,也开始讲故事了。先把未知的自然、生灵说成是神鬼之作,谁把故事讲得好,大伙儿听完后觉得有理、恐惧,谁就能够成为族群的核心。这些控制了他人信念的人为了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就设计出了仪式、符号、道具等,甚至宫阁庙宇。《圣经》就是基督徒们的“故事会”,《金刚经》通篇都是“世尊”絮絮叨叨地讲故事,《庄子》开篇也是的故事。经济学家们讲故事,开始时都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姑且算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例如斯密讲制针厂的故事来表达分工经济,庞巴维克讲捕鱼的故事暗喻迂回生产。后来的经济学家又提倡用数学来讲故事“更科学”,于是发展出了很多模型,每个模型就是一个故事,直到今天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

经济危机面前,以讲故事为生的经济学家们又有了新鲜热辣的故事题材,剧变的经济形式经添油加醋一番烹炒后,原本五味杂陈的经济学界更成了大杂烩,特别是原先被排挤的大有时来运转的感觉。不过,经济危机很让学术经济学尴尬和羞愧,上个月,不,写这篇日志时已经是上上个月了,Krugman在LSE的讲座时忧恐地说基本上过去30年的宏观经济学,“spectacularly useless at best, and positively harmful at worst”(客气点说是一无是处,不客气地说就是贻害无穷)。今天读的这篇文章,语气比Krugman的“客气”更狠毒,又比Krugman的“不客气”更温柔。

标题、作者、检索信息:




作者Tony Lawson正是多年来为经济学的多元主义呐喊的那位剑桥教授,《重新定向经济学》等书的作者、“批判实在论”的代表人物(可参见贾根良,‘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发展’,《自然科学辩证法通讯》,2004, 26(2)),对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化持尖锐的批评(可参见贾根良、徐尚,“经济学如何变成一门‘数学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事实上,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坚持异端传统,很少采用数学形式化的文章,杂志的编委也少有数理经济学家。值得一提的是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杂志投稿指南上对使用数学的说明:

USE OF MATHEMATICS

Authors are asked to use mathematics only when its applicat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chieving the stated objective of the paper. When mathematics is used, the necessity for doing so should be explained, and the major steps in the argument and the conclusions made intelligible to a non-mathematical reader. Wherever possible, authors are encouraged to put the mathematical parts of their argument into an appendix.
In the case of empirical articles, authors will be expected to make readily available to interested readers a complete set of data as well as details of any specialised computer programs used.

为什么要提这么多数学的东西呢?因为Lawson就是借经济危机,“老调重弹”地对经济学界数学演绎主义再批评一通。这篇文章写得有些口语化,文风和我的日志差不多。文章开头写得有意思:



这就是一些“马后炮”经济学家的神情──事后诸葛亮常常打扮成先知。就文章的创新性而言,个人觉得不够分量。从经济危机联系到学术经济学,Lawson玩了一个“三级跳”才完成这个大跨度,并在腾空的过程中把自己展示出来。

第一跳还要从Colander等一大群人今年2月份的一篇working paper说起。那篇文章也是学友转来的,名字是The Financial Cr isis and the Systemic Failure of Academic Economics。那篇文章说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建模忽略了一些决定经济结果的关键性因素,大部分的模型不研究危机,危机爆发让经济学家措手不及。并且,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依赖的理性预期假设和代表性个体假设不现实。所以,需要发展出新的模型,能够处理失衡和适应性调整,比如利用协整VAR模型来寻找数据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

我们知道,VAR模型是不要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是序列之间的统计关系,也不关心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是用于跟踪一个“冲击”(invention)对系统当期和未来产生的影响(IRF)。只要把同阶单整的序列组成系统,只要通过残差的单位根检验就可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所以,对Colander等人建议的评价有二:一是用经验(计量)模型替代建立在不当假设基础之上的数理模型;二是更适合于危机这样的特殊时期。

Colander等人这种以新模型更替旧模型来理解经济危机和重建宏观经济学的思路颇具代表性,Lawson不以为然。换模型是治标不治本,根本的症结在于数学形式主义方法



对Colander等人文章的如上回应,是Lawson的第一跳,也可以理解为这篇文章发表的理由之一。之后,Lawson趁势做了第二跳:即为什么数学形式化模型为什么不能用做社会分析,包括经济分析。



数学演绎方法是工具,工具都是用于特定任务的,社会现实的性质和条件使得数学方法不足于进行社会分析。Lawson还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分析经济形式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社会现实的性质是什么呢?即个体不是相互孤立的原子,社会也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

完成了第二跳,Lawson竭力做第三跳:模型无法理解经济危机。这一跳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有些蹩脚,毕竟Lawson不专攻金融。第三跳和第二跳的结合点在于社会个体之间权利和义务通过货币联系起来,有了借贷双方。随着金融或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纸币美元体系的建立,大投行庞大的资金吹起泡沫,谋取投机利润在撤资刺破泡沫;衍生品、关联债务责任等金融创新又缺乏广泛的信息披露,不当的评级体系等加剧了危机。

第三跳落地时,Lawson来了这么一段,算是发泄么?



落地之后最后的滑行阶段,Lawson自问自答要不要回到凯恩斯主义。当然,他的本意可能是借Keynes之口把自己反对数学形式化的主张讲出来。Keynes写过概率论教材,但是反对开始发轫的计量经济学。所以,Lawson寄语:



说就算危机让经济学界重返凯恩斯,也不该回到数学模型化了的凯恩斯主义。

Lawson反对数学形式化,好比无政府主义者,不论谁主导政府,只要有政府,就坚决反对。即使异端经济学家使用数学模型,Lawson也反对,即使“结论是正确的”,或者研究的“问题很有意思”。在他看来,数学仅是理解所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2 09:16:27
欢迎xiaoyang归来,关注经济学数学化那个帖子的同学也可以借鉴一下本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 14:39:35
谢谢小白!
经济危机给学界和政策界的冲击不了啊,值得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 17:42:21
客气了。
看过一点点关于经济危机的一点点文章,根据以往的经验,每次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学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革命”,这次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我们拭目以待。希望xiaoyang成为一个变革者,而不是像我一样的看客。

所有的理论都是“破”容易,“立”难,如果说折中主义是经济学理论的内部整合的话,谁能开拓一个新的认识视角,想必就是大师级别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 17:53:02
呵呵,俺数学化的基础是从现实中抽取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