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9-9-3 23:23:04
alexlee777 发表于 2009-9-3 23:15 那条水平线d,不是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吗?它所表示的,不就是在既定价格下,需求无限大吗?因为完全竞争厂商的力量太渺小,在他们眼里消费者多的跟蚂蚁一样。只要价格合理(均衡价格),一开张,就有人买,买啊买……
前面的问题你没看清楚吗?

这条(面临的)需求曲线(的由来),与厂商的成本有什么瓜葛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26:04
hisweatpea 发表于 2009-9-3 23:17 那么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为什么要用MC曲线给出?是因为此处没有考虑固定成本,所以MR=P=MC处利润最大吗?
这是由厂商追求最优化所决定的。

max pq-c(q) s.t. pq-c(q)>=0。你解这个优化问题即可。

如果p是外生的,优化问题的解q*应该与p有关。如果p与q*可以有映射关系s:p→q*,该映射s即厂商的“供给函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26:08
hisweatpea 发表于 2009-9-3 23:17
10# sungmoo
那么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为什么要用MC曲线给出?是因为此处没有考虑固定成本,所以MR=P=MC处利润最大吗?
短期供给曲线用SMC和AVC共同决定。意思就是说厂商够本了才卖。这个本的意思就是得比可变成本大,固定成本在短期不考虑。,因为SMC上的点都是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但是利润最大化只能保证企业赔的最少或者赚的最多,但不能保证它一定赚。所以要借助AVC来做参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28:03
alexlee777 发表于 2009-9-3 23:19 恩,同意楼主的观念,需求和供给如何搏杀的确需要另外假设,很多复杂的因素。那里只是为了简单的抽象一下,然个语言更诙谐一点。最终我们要说的是d的含义,或者是d想说明什么?版主不是觉得他没什么意义吗
再说一遍。它的定义是什么,不劳烦你解释了。

我最前面几帖说的无非是,没有必要引入这个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30:49
sungmoo 发表于 2009-9-3 23:22
alexlee777 发表于 2009-9-3 23:01 所以这个d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个d也就决定了厂商的收益,ARMR也就出来了。
厂商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来做出最优决策,而这条需求曲线(的由来)对厂商来说是外生的,与厂商的成本没有任何瓜葛。OK?

再换句话讲,厂商的最优化确实与成本及这条曲线都有瓜葛,但成本与这条曲线(的由来)没有瓜葛。

另外,单个竞争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我想其意义不必劳你介绍了,我前面不是想澄清它有什么意义(你可以再看前面的帖子),而无非想说,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必要(还带来许多麻烦)。
同意楼主以上观点。
就是说本来是人家谢霆锋和张柏芝结婚,虽然谢霆锋是谢贤生的。但就在两个人的婚姻问题上,谢贤先生貌似多余,因为婚姻法规定两个人相爱就可以阿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34:25
alexlee777 发表于 2009-9-3 23:30 就是说本来是人家谢霆锋和张柏芝结婚,虽然谢霆锋是谢贤生的。但就在两个人的婚姻问题上,谢贤先生貌似多余,因为婚姻法规定两个人相爱就可以阿门了。
比喻很恰当。

Y是X之子,Z是X之儿媳,这不对应:X根据Y与Z来做出自己最优的决策。

(虽然,Y与Z本来并无瓜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35:27
50# sungmoo
版主同志,我倒着看了下,ms你一直将两人争论的焦点纠缠于楼主将“厂商的需求曲线”错误地理解为厂商自己制定的需求曲线,可在我看来,楼主就差没直接点明了,大家都理解是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嘛,有什么好纠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41:12
呵呵,his,还没睡啊,睡觉吧,明天再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43:37
嘿嘿,hisweatpea,你看,就凭这个帖子,我从小学生都到大专生了。这是第100楼了,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44:21
hisweatpea 发表于 2009-9-3 23:35 版主同志,我倒着看了下,ms你一直将两人争论的焦点纠缠于楼主将“厂商的需求曲线”错误地理解为厂商自己制定的需求曲线,可在我看来,楼主就差没直接点明了大家都理解是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嘛,有什么好纠缠的。。。
没太看明白你上面的意思。

楼主最开始就提到“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了吧?

令人不解的是,楼主后来又对这条曲线做了解释。

既然大家都理解“是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那么楼主在解释这条曲线时扯上厂商的成本,目的何在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48:04
我真的一直认为是“是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并且它的意义仅限于表达在竞争市场上决定的价格,厂商按这个卖,需求量无限大,所以这个线是个水平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49:24
alexlee777 发表于 2009-9-3 23:48 我真的一直认为是“是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并且它的意义仅限于表达在竞争市场上决定的价格,厂商按这个卖,需求量无限大,所以这个线是个水平线。
那么,我真地就看不懂你后来的“解释”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51:54
恩,文字太乱。表达有限,今天睡觉吧先,晚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53:09
alexlee777 发表于 2009-9-3 23:48 我真的一直认为是“是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并且它的意义仅限于表达在竞争市场上决定的价格,厂商按这个卖,需求量无限大,所以这个线是个水平线。
(再重复一遍)我最前面不正说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必要吗?

如果引入这个概念,为什么不引入“消费者面临的供给曲线”这个概念呢?(它们的逻辑是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14:23
105# sungmoo
这没有可比性吧,如果要引入消费者的供给曲线,要细分市场,在没有起到简化作用的前提下还讲问题复杂化,且没有必要,现有理论下还没有增加的必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17:59
hisweatpea 发表于 2009-9-4 00:14 这没有可比性吧,如果要引入消费者的供给曲线,要细分市场,在没有起到简化作用的前提下还讲问题复杂化,且没有必要,现有理论下还没有增加的必要。
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谈“细分市场”与“问题复杂化”,为什么“单个厂商的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有必要呢?

厂商不涉及细分市场吗?

厂商的成本函数都一样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19:34
hisweatpea 发表于 2009-9-4 00:14 这没有可比性吧,如果要引入消费者的供给曲线,要细分市场,在没有起到简化作用的前提下还讲问题复杂化,且没有必要,现有理论下还没有增加的必要。
个人以为,上述所言触及了前面问题的实质。

引入“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简化了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22:02
可以先考虑:“单个竞争消费者面临的市场供给曲线”与“单个竞争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有没有相似的逻辑?有没有可比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33:53
108# sungmoo
可以看做是在表扬么?lol 斑竹你自己也是到这是不可能的,干嘛还较真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39:01
alexlee777 发表于 2009-9-3 11:08 首先,肯定你后半句的说法,这个价格水平线(同时也是厂商的边际收益MR,和平均收益AR)的确是外生的。但也同时可以体现为,厂商通过其调整横坐标产量的数值,对其改变市场价格的无能为力。那反过来是不是就可以认为厂商只能被动接受这条线始终是水平的这一惨绝人寰的事实(厂商做梦都想让这个价格高一点)呢。也既是说明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实际上我们只是从不同的两个角度去反映price taker这个特征而已。
这里,个人以为,

应该是:

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条水平线只能处于这个位置上,而不能选择位置更高的水平线(楼主在括号里的说法是对的)。

而不是:

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条线“始终是水平的”

(价格是纵轴,p=p0当然是“水平的”,表达某一价格水平,当然要用到“水平线”)

***

另外,我觉得我们这里用的是“同一个角度”。

就消费者与厂商理论而言,“价格对参与人是外生的”与“价格接受者”是等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39:54
hisweatpea 发表于 2009-9-4 00:33 可以看做是在表扬么?lol 斑竹你自己也是到这是不可能的,干嘛还较真呢?
不懂你的意思。

你想说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40:57
hisweatpea 发表于 2009-9-4 00:33 可以看做是在表扬么?lol 斑竹你自己也是到这是不可能的,干嘛还较真呢?
什么是不可能的?

可否明说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55:04
sungmoo 发表于 2009-9-4 00:22 可以先考虑:“单个竞争消费者面临的市场供给曲线”与“单个竞争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有没有相似的逻辑?有没有可比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已经表达过了吧?(参见前面诸帖——没有必要引入“那个概念”)

现在我请大家来考虑这个问题,这就表明我在这方面也“没有观点”?

(我想了又想,目前只能去猜测hisweatpea究竟是什么意思。猜得对不对,请hisweatpea澄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0:59:44
sungmoo 发表于 2009-9-4 00:19
hisweatpea 发表于 2009-9-4 00:14 这没有可比性吧,如果要引入消费者的供给曲线,要细分市场,在没有起到简化作用的前提下还讲问题复杂化,且没有必要,现有理论下还没有增加的必要。
个人以为,上述所言触及了前面问题的实质。
引入“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简化了什么?
我问hisweatpea这个问题,源于hisweatpea的上述观点。

这个问其实意义很简单:如果hisweatpea举出上述理由,为什么上述理由就不能同样施加于“引入单个竞争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上呢(为了怕看不明白这个问号,我这里强调:这是反问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1:29:21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lz有王则柯的《图解微观经济学》就好了,里面说过这个问题。不妨在超星或者apabi里找找看。
生产者剩余有三种典型的表达方法,高鸿业的这个是其中一种,lz说的也是一种,另外还有一种表达方法。这三种都是等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7:44:15
hisweatpea在另一个帖子中问过涉及“映射”一词的问题。

这里可以一并说明:就竞争厂商最优化行为来说,如果对于给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有多种产量水平都可以实现最优,这就没有构成p到q*的映射关系吧?这时,你就不能说最优解q*是p的函数了,从而不能引出“供给函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07:44:20
hisweatpea在另一个帖子中问过涉及“映射”一词的问题。

这里可以一并说明:就竞争厂商最优化行为来说,如果对于给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有多种产量水平都可以实现最优,这就没有构成p到q*的映射关系吧?这时,你就不能说最优解q*是p的函数了,从而不能引出“供给函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10:07:35
我觉得书上应该是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10:12:44
另外,指出一点:
在高的书里,短期的情况下的生产者剩余并不等于利润。
因为,在短期中的生产者剩余等于收入减去总可变成本,而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总成本(含固定成本)。
高的书至少是这样处理的,合不合理大家可以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4 13:24:30
vincent_wgd 发表于 2009-9-4 10:12
另外,指出一点:
在高的书里,短期的情况下的生产者剩余并不等于利润。
因为,在短期中的生产者剩余等于收入减去总可变成本,而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总成本(含固定成本)。
高的书至少是这样处理的,合不合理大家可以讨论。
以前还真是忽略了这一点。感觉教授说的有道理。顺着教授的这个说法,我展开一下,顺便请教授指正。
其实生产者剩余到底是不是利润,好像严格从定义上去扣,的确不太一样。但我觉得生产者剩余是利润更抽象的精华。或者说,在短期考虑问题,厂商关心“生产者剩余”就够了,因为固定成本这块你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你也动不了啊。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短期,厂商追求的应该是“生产者剩余”最大化,而“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了,同时也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因为固定成本是常量。)
TR-SVC如果最大,必有TR-SVC-TFC(常量)最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