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600 8
2005-11-07
转贴仅为传递更多资讯 不代表转贴者任何立场和观点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1107/06542097640.shtml 两名经济学家公众信任率超过10% ------------------------------------------------------------------------------ -- 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11月07日 06:54 中国青年报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不久前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本报专 题调查“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结果显示――   郎咸平(31.0%),吴敬琏(19.8%),12.5%的人回答“谁都不相信”   本报记者 董伟   在你看来,学者发表言论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总票数:1290)   学术立场      58.0%   公众立场      38.2%   利益集团立场    1.6%   政府立场      1.2%   不知道/说不清   0.6%   其他        0.4%   事实上,你觉得学者发表的言论站在了什么立场上?(总票数:1279)   利益集团立场    69.7%   政府立场      14.3%   学术立场      7.4%   公众立场      4.1%   不知道/说不清   3.8%   其他        0.8%   一年前的“郎顾之争”,把经济学家自打改革开放以来就有的光环“争议”没了。不 久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一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再次引起 了舆论对经济学家问题的高度关注。不仅是新闻媒体,公众似乎也对丁教授这次一言以蔽 之的脱口秀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传播兴趣。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新闻中心近日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丁学良 “不超过5个”的说法得到了83%的公众支持,还有近10%的人表示说“说不好”,明确反对 的人占8.3%。   今年7月,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的被捕终结了延续一年的“郎顾之争”,郎咸平 及其“粉丝”终于笑到了最后。此番激战之后,郎咸平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本次调查中, 近三分之一(31.0%)的受访者表示,在时不常会发言的主流经济学家中,自己更愿意相信郎 咸平的言论。   在调查提供的14位经济学家中,支持率仅次于郎咸平的是吴敬琏,为19.8%。剩下的1 2人,包括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樊钢等在内,没有一人得到10%以上的认同率。得票 率列第三的是“谁都不相信”这个备选项,有12.5%的人对国内经济学家就是这么看的。   与上次郎咸平的文章引起经济学界开会反击不同,此番丁学良对内地经济学家近乎全 面的质疑,甚至面对他“只知赚钱不求学问”的批评,内地经济学家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沉默。   在一个从上到下都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里,人们对于拥有“经济学家”头衔的人,内 心不可能没有期待。在本次调查中,一半以上(58.0%)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学家应该站在独 立的学术立场上发表言论影响政策,另有38.2%的人把他们视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如今, 这种期待还只是期待。一名网友留言说,“当你把某人视为终身托付对象,并且此人也常 常表示他是为你着想时,却冷不丁发现这家伙跟别人还有‘暧昧关系’。再一翻自己的家 底,发现你的存折也不见了,你作何感想?有的经济学家就像那个人。”   对于经济学家“应该站在独立的学术立场上发表言论”的期待,不知道是不是公众的 一厢情愿,反正已经有人发表了不同看法。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夏业良 著文表示:说白了,有的经济学家也就是一个吃饭谋生的职业。因为需求量大,好处不少 ,所以许多人愿意站到此队列之中。有人则更为尖刻地诠释说,有的经济学家与其他人的 区别是,他能利用自己更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优势寻找一个出价最高的买主。当然,为了达 到这个目的,有时候也会不吝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作为筹码。   更有观点认为,有的经济学家之所以“面目可憎”,并非因为他们谋求个人利益,而 是他们披着一心为公的外衣谋求个人利益。他们暗地里“帮助保姆占了主人财产”不说, 还公然以第三者的身份说“占得有理”!   有人用“循环寻租理论”解释了有的经济学家们的行为:他们大都有三重身份——— 企业经济学家、政府经济学家、学术研究专家。他们的行为一般可归纳为三步:第一步, 通过与企业的结合,成为利益集团的受雇者及“形象大使”(与我们常说的“形象大使”不 同的是,这些经济学家通常不会公开身份);第二步,通过担任政府经济顾问、某某委员会 委员等职务,在制定与其受雇企业相关的产业及公共政策时,这些经济学家可以“公平地 ”将天平偏向自己的幕后老板;第三步,回归本位,以一个学术研究专家及公共知识分子 的身份在媒体上、在大学讲台上、在著述中引经据典,用“缜密”的经济理论证明自己的 观点与决策是正确的,是实现了“帕累托最适度”的。这样,不但赢得了公众的绝对信任 甚至爱戴,而且赢得了政府、受雇企业及更多对之青睐的利益集团的信任。   在调查中,人们的担忧和失望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只不过是最靠 近利益的,也是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所以与利益集团结合、替他们说话也是最明显的。” 一位受访者对记者说,“谁敢保证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以公共身份发言的时候都是出于 公心呢?”联想到当前官煤勾结、房地产博弈中的种种情形,他甚至开始担心政府中的某 些官员:“睁大你的眼睛,特别是有人站出来为公共利益说话的时候,千万要当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7 17:01:00

效率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为效率说话被当作为利益集团说话这是对经济学的错误认知。

利益集团也不止有1个,国企工人是利益集团之一,下岗工人也是利益集团之一。为利益集团说话?为哪个利益集团说话呢?为国企工人说话也是为利益集团说话,为下岗工人说话也是为利益集团说话。该统计的问题有偷换概念之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7 17:35:00
这个调查在技术上可能存在问题,但整体上还是很有意义的,反映出了当前主流经济学界的浮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7 17:42:00

治理国家若只强调效率那就会有失公平.

计划经济时我们只强调公平国家发展不起来,现在我们强调效率腐败等不公平现象大为存在.

治理国家若效率与公平的比例尺度没把握好,国家治理不好.

伟大的经济学家不是强调效率他的理论就为众人推崇,只有他的理论有利社会时才名传后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7 22:56:00

我也觉得治理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远比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要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7 23:50:00

治理国家若只强调效率那就会有失公平.

计划经济时我们只强调公平国家发展不起来,现在我们强调效率腐败等不公平现象大为存在.

治理国家若效率与公平的比例尺度没把握好,国家治理不好.

伟大的经济学家不是强调效率他的理论就为众人推崇,只有他的理论有利社会时才名传后世.

说的不错呀,公平与效率有点意思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