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受金融海啸冲击最大的群体,是农民工。至去年底,中国破产企业近五十万家,两千万农民工失去了工作,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全部人口。截至今年3月,仍有一千万人尚未再就业。 就在社会学家们正在担忧失业农民工将成为乡村稳定的隐患时,戏剧性的局面出现了——长、珠三角众多出口企业订单大增,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面积出现用工荒。仅广东东莞和浙江温州两地的用工缺口就至少在20万人以上。长珠三角在成为金融海啸重灾区之后,再次沦为用工短缺重灾区。
对于那些出口企业来说,原料大把,到处都是劳动力,厂房也不缺,运输更不是问题,为什么还是招不到人?
因为缺的其实不是人手,而是用工机制。找工作的农民工和招工的企业之间,没有一个顺畅而有效的渠道。
中国的1.4亿农民工是一盘散沙。他们没有组织,没有上级,没有代言人,没有保护者。很多时候,他们对用工信息的掌握是通过同乡之间的口口相传。就是眼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用工荒”,他们恐怕都无从知晓。
如果有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就能在第一时间显示劳动力供求,使劳动力配置达到最佳。如果建立起用工信息的发布预测系统,当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出现用工短缺时,政府可以及时发布信息,帮助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这是1.4亿农民工的需要,是中小企业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