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1217 3
2010-05-11
围绕着这样两大问题:对于2010年的“用工荒”您作何解读?从现实来看,您认为有哪些措施可有效解决目前的“用工荒”难题?四位企业界管理者(以受访先后为序),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实际给出了各自的回答,也许可以在对比中了解事实、反思现实。    主持人:对于2010年的“用工荒”,结合您的了解,您作何解读?
    用工荒是谁荒?
    笛清先生:
    前不久,正好一个朋友围绕“用工荒”对沿海地区进行了一次调研,发现珠三角一些大的加工制造企业用人比较多,确实招工难。我个人针对内地的陕西、贵州等地调研也发现,同类型工种对于这些地区务工者的吸引力也确实大幅下降。
    当然,也有不少无良企业养成了大进大出的用工习惯,如珠三角的一些加工企业,因为订单不稳,在订单多时大肆招人,订单减少又大量裁员,金融危机期间掀起裁员潮,金融危机之后订单增加,但他们没有料到人难找了。而且他们乐于大量使用实习生,和一些无良职业院校合作,借此逃避保险支付、裁员赔偿等义务。因此,这种典型商人模式经营的企业基本都遭遇了用工荒。
    就我们企业(国企性质)而言,学历、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流失率并不高,应聘者并不缺。我们每年新增应届大学生占员工总数不足1%,以09年的技术人员招聘为例,我们原计划招聘80人左右,结果收到的简历近4万份,分10个考场安排几千人笔试,后来近600人进入一面,最终录取50多人。
    而学历、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如话务员、营业员、安装和修理人员等,因为福利待遇等各方面都有保障,所以求职者还是愿意选择我们企业的。不过由于他们大多非本地人,很难有归属感,与“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相比较,他们更愿意直接拿到钱,因此人员流动性还是相对较大,约在30%,招工需求还是有。
    张明辉先生:
    早在2005年,我曾工作过的一家家纺企业就遇到过用工荒。因为此前只需在工厂门口贴上招工启事,企业缺人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是那一年这个办法却不管用,于是我们到公交车上做电视广告、在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停上一辆贴有招工信息的面包车、给介绍亲友来厂的工人介绍费,以此想办法吸引人来。2006年之后,用工荒依然是缺车工,而车工的数量直接关系到产量。
    但那时总体形势还没有现在这样严峻,主要还是通过在本地寻找解决工人来源。而且,当时工人的工作条件不及现在,以当时所缺的缝纫女工为例,其工作时间一般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有时甚至到晚上12点,所以劳动时间很长。但当时人们还普遍认为外出打工辛苦天经地义,因为加班就有加班费,付出多也是自然的事,打工挣钱总比在家挣钱要多,没有各种福利补贴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
    2010年的用工荒,主要还是缺少普工(操作工),也包括一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岗位,如质检工、机修工、叉车工、电工。企业采取多种办法试图解决问题,但无论是前往工人输出较多的地区招工,还是与各地的职业学校、就业局、职介所、劳动力市场联系,效果都并不非常理想,从询问、面试、体检到最终进入岗位,工人数量都有限,而有的学校和职介所接待之初便没有往年积极,称当地有不少工业园的用工缺口都未能解决。
    卞志新先生——对于用工荒这个概念,就我本人而言,注意到的时间是2009年8月份,因为恰逢我们企业的生产步入旺季,在准备为旺季生产储备人员之际,却发现技术层面要求较低的普工没有像往年那样容易招到。而对于很多珠三角的其他企业,因为那里的出口型企业较为密集,且大多在稍后一段时间内突然拿到了很多订单,所以所谓的“用工荒”大概是在此后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发生的。
    从格局看,用工荒在不同企业和区域中的表现会有差异。具体从区域范围来看,长三角用工荒的情况比珠三角要稍好;从企业来讲,用工的淡季和旺季、需求的工人层级高低等因素,会使得用工荒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比如我们深圳和上海两地的工厂,用工荒发生的时间前者比后者早两个月。而技术层级较低的与层级较高的工人相比,因为待遇、雇佣关系等差异,前者流动性要大很多,招工难度自然更大,用工荒其实也是有一些内在规律的,这只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储静女士:
    2005年我在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做招聘,相比现在缺少技术工人,那时就是缺很普通、很基层一线工人。因此,05年我便对“用工荒”深有体会。当时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大招聘宣传,包括在电视、公交车上做广告宣传,以及内部推荐等。招聘中倒是感受到大学生还是很充裕的,而一线技术工人比较难招,尤其是成熟的技术工人。
    和往年不同的是,2010年的“用工荒”存在刚性的人员不足,就是流动人口的绝对数减少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例,两地的人员流动,往年主要受薪酬影响,哪里的企业薪酬高就前往哪里打工,但2010年的人口流动主要不是两地之间,而是两地之外吸收了不少流动人口。
    用工荒因何荒?
    笛清先生:
    其实,对于用工荒问题,我们几个同行在《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开始,就曾专门为此组成小组交流过。这个现象背后的因素很复杂,涉及经济(如金融危机影响)、政策(如人民币升值)、企业(用人留人、转型升级)等因素。
    现在来看其具体原因,从企业的外部因素看,珠三角很多企业以外贸为主,能获得的市场毛利润已低于3-5%,而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人工成本难以降下来。所以,提高利润和降低人工成本的空间有限,增加工人工资、福利等都难实现。尽管与当地同工种的工资比较会高出几百元,但算上吃住开销、厂区偏僻、工作环境恶劣等因素,吸引力不够,外出务工者一般不愿前往。从企业的内部因素来看,存在缺工的岗位对人员的技术要求普遍很低,主要看中认真负责,也基本无需特别培训就能胜任,所以企业对这类岗位的工人进行培训、加薪等动力不足,留人无力。
    而从员工的角度看,以其中的农民工群体为例,以前企业会因为农民工年龄大了不愿意接受,现在很多企业的一线岗位,则是并不愿意接收25岁以内的年轻人。他们中不少是80后,相对60、70后是农民工第二代。
    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工作主要是为了挣钱养家,因为肩负对家庭的责任,所以为了更多更快地挣钱,他们可以加班加点甚至连轴转,工作勤奋、舍得吃苦、忍耐力强。与之相比,第二代农民工责任心、吃苦精神都大不如前,他们不愿加班/倒夜班、流动性大,容易以法律维权为由滋事。这都和他们的成长环境、生活现状相关,有的孩子出来找工作甚至带好了钱足够安置自己一段时间,所以不急于找活,遇到不满意的工作立即走人也常有,为此,企业自然有风险。
    张明辉先生:
    先不考虑大的环境因素,就我观察到的部分企业,用工荒主要是因为工厂搬迁所致。比如,某企业从杭州市区迁至相对偏僻的经济开发区,此地已有不少搬迁而来的市属重点企业,吸纳了不少郊区本地的就业人口,对于居住在杭州市的工人,他们还安排班车接送。相比较之下,该企业对郊区本地和杭州市就业人员的吸引难以突出。此外,该企业自建立以来一直快速发展,所以用工需求也相应增加,加之人员流动,招工需求一直存在。
    为此,该企业前往四川、安徽、陕西等地招工,但也并不圆满,如在安徽某地级市,招到的人并不多。对当地人而言,除浙江企业之外还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包括广东和当地二三线城市。有的广东企业甚至提前到大年初四就前来招工,人数足够一车装下便立即送往公司,因为担心报名者改变主意。也有人觉得外出打工月工资不过高出100-200元/月,若算上高于本地的生活成本,还不如留在二三线城市工作。
    所以,现实的社会生活成本上升,淹没了工人薪资的上涨,而企业受产业链层级限制,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无法给出更高的工资。加之这些岗位的劳动环境并不太好,工人不仅自己愿意选择干净体面、工作内容轻松的工作,他们的父母也不希望孩子吃苦,觉得孩子好歹读了职业学校,劳动环境怎么能像自己当年那样恶劣?而工作条件往往受生产产品的限制,比如在电子厂做工,显然比化工厂做工条件要舒适得多,前者夏天有空调,工作时不需要戴劳动防护用品。
    相比往年,总体感受是用工缺口进一步拉大,这要追溯到国家发展西部的政策和投入,以及金融危机后沿海企业订单增加,二者一方面使得出来务工的人员绝对数量减少,一方面使得企业用工的需求数量上升,于是用工缺口拉大。
  卞志新先生:
    珠三角地区的工人来源主要是中国的中南和西南的劳务输出大省,而恰好这些省份因当地ZF应对金融危机的紧急措施,比如当地采用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和就业分流等,加上时间上临近年底而使得外出务工的人数大大下降,务工人员面对因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增加所发出的用工召唤时,他们需要权衡诸多自身条件,如工资、开工期限、租房及往返费用等(在2009年那个时段,很多工作机会是短期的,企业主无法给予任何长期承诺),在比较了个人的投入产出比后,他们多半采取观望态度,希望过了2010年春节后,局势逐渐明朗时,再做决定。
    这些因素的混合发酵使得珠三角地区的年底用工荒现象雪上加霜。而长三角的上海、江浙等发达城市,劳动力大多来自于邻近的苏北、安徽等地域,在劳动力的供给上稍好于珠三角地区;再则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同一些专家学者所持有的研究观点一样,劳动力工作聚集地区的人文环境、ZF的管理力度(诸如担当性、规范用工、劳动保障甚至城市治安)等因素,加之沿海某些大型企业为解决“用工荒”问题而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特别是将工厂直接建在那些劳动力输出的省份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14 15:16:16
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标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4 22:46:49
看到上文解决“用工荒”方式只有大量招聘,宣传;鉴于人员流动性大,这样的方式无可厚非,但并非企业留不住人,是否可以通过员工培训,技能提升等促使高技术含量工种的增加,利用工人熟练度的增加,来兼职实施呢。这是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30 16:13:15
楼主辛苦了
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