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阅读《樊纲or郎咸平:我有点困惑了》,觉得每个人都有水平成为一流经济学家,下面来分析一下经济学家们的言论,你就会明白,其实你可以比他们还要高明。以下是原文:
前几天,在2009PE吉林高峰论坛暨股权项目融资洽谈会上,国内两位重量级的经济学者上演了一出好戏,使得从未更新过QQ空间的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说道说道。
事件回顾:
2009.9.3,2009PE吉林高峰论坛暨股权项目融资洽谈会上,樊纲、郎咸平这两位国内一线经济学家,就中国是否出现通胀、经济是否复苏、是否会有第二波危机、大搞基建对否等问题进行了辩论,上演了一场经济论战的好戏,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嘿嘿。
双方观点:
樊纲属于主流经济学家乐观派,他认为目前不会出现通胀,经济已经复苏,不会有第二波危机,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基建算是瘸子里挑将军的方案。
郎咸平属于非主流经济学家悲观派,他认为滞胀可能性很大、现在的复苏是虚假繁荣、泡沫消费可能再破、钢筋、水泥压缩消费。
现在我们来看樊先生的言语,是为了提振消费者的信心,刺激消费,这个与中央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谁都可以发表点言论来符合一下,这样即使预言不准确,那么责任也很好推脱,到时候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策略,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只好这么说,免得引起人们的恐慌,也算为中国经济办好事。
再看郎先生的语言,你仔细看看,全部是用的模棱两可的语言(如果这是郎先生的本来语言),连续两个结论,用了两个可能,这样的语言显示郎先生也是不自信的,我们谁都知道,当国家大量投入货币的是很,后果肯定是引起通货膨胀,而朗先生高明之处在于用了可能这个语言,那就是说,如果最终没有发生通货膨胀,那么郎先生会说:那只是一种可能,自己并没有说一定会发生,所以自己是对的,如果发生了,郎先生会说,看吧,我早就预言会发生通货膨胀了。
由此我们是不是很有启发,每个人是不是都可以比经济学家更高明呢?是的,只要我们要么附和上级的指示,多唱高调,要么提出反对意见,但是用语要有技巧,不论最后是什么结果,你都对,你就是一个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