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08 0
2009-09-10
中国财政部9月8日表示,中央政府将于9月28日在香港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发行60亿元人民币计价的国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外债。此举在媒体报道中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包括不仅将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为今后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了定价基准,同时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更进一步。

其实,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是中国试行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第一步。2007年6月,中央就放开了境内金融机构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迄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交通银行等5家内地金融机构已经在香港相继发行了200多亿人民币债券。2008年12月份以来,中国又先后同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直到2009年7月初,中国才开始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

但是,从发行人民币债券到货币互换再到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这个推进路径显得有些混乱甚至本末倒置。一般说来,一国货币若想国际化,就首先要成为贸易结算的计价货币。这就要求该国必须要获得贸易顺差而且出口产品要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以保证其他国家愿意持有你的货币来购买你生产的商品。至于其他国家如何得到你的货币,则主要依靠海外贷款和资本输出等形式,而不是像美国目前主要依靠贸易逆差来输出美元。只有走完了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和货币输出这两步,其他国家能够顺利地得到你的货币而且也愿意购买你的产品,才可以考虑建立完善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以及放开人民币自由兑换,以增加海外人民币持有者的投资渠道。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遇冷就可以看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的偏差。据媒体报道,截至9月2日,上海的92家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企业仅完成9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订单,总额仅为200多万元。而广东东莞的6家试点银行,只是在7月8日启动试点当天,完成了首批6单业务,共输出人民币106万元,输入人民币14万元,而7月8日以后,只有中行东莞分行新增了一单业务。

因此,严格地说,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出口产品并不具备相当的竞争力。中国的出口结构中有25%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其余75%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它们的出口不仅会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且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其总体竞争力水平并不高。这次金融危机中国出口下滑最快的就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也让中国出口增长从危机前20%左右的正增长,滑落到了目前20%左右的负增长。目前中国低层次的贸易顺差结构还很难让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形成强烈依赖。

另外,现阶段人民币不管是以贸易结算为目标还是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为目标,都需要汇率机制的稳定为前提。比如,当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汇率改革的时候,宣布要放弃单一盯住美元制,参考一揽子货币汇率。但自2008年7月以来,却又再次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机制。由于美元汇率自2009年3月份以来不断贬值,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虽然比较稳定,但相比其他货币都出现了贬值。如果依然有选择地控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在升值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和企业可能难以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或储备货币。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面临的最困难问题是人民币的输出渠道不畅通,这也将影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未来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能否快速壮大,归根结底要看海外人民币的存款基础。香港目前人民币存款总额仅为559亿元左右,这样的人民币规模将限制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的合理推进路径应该是首先夯实中国出口的竞争力,然后再探寻人民币的有效输出渠道,进而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和国际化。目前来看,由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稳定和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不强,人民币国际化试点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在金融监管水平不到位的情况下,固然可以通过试点来逐步探索,但也要讲求“按部就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