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这个帖子本身,我更感兴趣跟帖的观点。因为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对 经济学的一些认识。
 这里我简单谈点我的看法,一己之言而已。
 1、纯经济学离不开价值判断。
 看了一些朋友的分析,包括这个帖子的标题,似乎都默认一个前提,那就是“纯经济学”只考虑投入产出之类的狭义概念,不包括价值判断。当然了,如果由此推而广之,那么显然,红灯区的合法化,既可以增加税收,也可以增加从业者的收入,还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哈哈,真是所谓的大大的“帕累托改进”……
 但,纯粹的经济学分析难道真的如此“纯粹”么?纯粹的一点社会属性都不要了?
 话扯的远一点,我们知道,经济学衍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的家政学。家庭作为社会的雏形,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伦理道德等价值判断。而当千万个家庭组成社会后,家政学也就走出家庭,成为研究、分析和主导社会经济运行的一门新的科学。但,这门科学的发展也必然伴随着价值判断从家庭扩展到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经济学,即便是纯而又纯的,也绝对不是可以抛弃了价值判断的一门自然科学。
 2、经济学是历史的。
 前些日子,刚去了澳洲。在澳洲,红灯区是合法的。甚至在奥克兰旧市政厅的东侧就有个脱衣舞场。
 在澳洲,红灯区之所以合法,是基于澳洲社会人性化管理的社会理念。这首先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因为更倾向于疏导而不是简单禁止的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更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所以,政府允许它合法化。
 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看,为何澳洲可以合法化,而我们国家却不能让他合法化呢?
 显然,这牵涉到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问题。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态下,既不具备红灯区合法化的社会道德基础,也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
 试想,在人浮于事,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下,如果红灯区合法化,那么后果当如何呢?商人们会不遗余力的把这个大好行业产业化,官员们会设置各种“租”以便在上交了税收后,也肥了自己,黑道门会想方设法把妇女乃至幼女弄到合法的红灯区去,因为顾客多了,需要更多的“肥羊”……
 这种不顾特定历史条件的所谓“纯经济学化”,带来的能是纸面上简单推导的1+1=2么?
 显然不能,也显然不是。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简单引入“市场经济”,而不去大力改革政治体制,就以为会皆大欢喜。这个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么?
  
 事实上,我挺喜欢这个板块的名字——“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们社会科学,是最实际、最不能被束之于庙堂的科学。我真心希望,任何经济学研究,包括最抽象的数理化研究,都切莫忘了,离开了社会属性,离开了实际分析的经济学,都更像自然科学,而不是“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