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样的约束条件下,纸币会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流交易媒介?推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的原动力是什么?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张纸币诞生在中国的宋代?为什么中国的纸币制度没有能够延续下去,成为推动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源泉?
请各位踊跃发言。较高质量跟帖有重奖。
一旦人们认为“信用”可以充作货币的本位,或者说,人们发现货币在人们相互间的信用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至人们干脆将“信用”本身当作货币(再或者,货币承载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信用关系),人们就会把“信用凭证”(其physical载体或介质通常不再是金或银等)当作货币。
人们相互间的“信用”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契约,这种契约人们通常要求有“书面约定”(“口头约定”风险太大,可能只有大侠才有“一诺千金”的美誉,但如果没有书面形式,这种美誉也很容易为别人盗用)。既然是“书面”,造“书”的材料都可能成为“币材”。
纸币的本质是信用货币。人们发行纸币,正是因为人们发现能用“生产这些纸币的东西”换来比这些东西多得多的东西。甚至有人为了这些“纸”而丧命。如果人们知道他们千辛万苦得来的这堆纸(或别的)什么也换不了(连上厕所都用不了),他们该郁闷死了。现在电子符号(电脉冲)也可以充当货币了,因为这些符号承载着人们间的信用关系。
In god we trust
这就是“符号货币”(包括纸币)作为媒介的条件吧。
TRUST 是“推动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源泉”。
符号货币替代贵金属的条件是“发行者”的信用。
而约束信用的是发行者的财富状况和政治控制力,货币载体本身的稀缺性也是一个约束。
以这些假说分析主贴其它问题:
宋代应当是经济比较发达;若纸币是政府发行,宋代政府应较富有,政局应当较稳定;若是民间发行,贫富要有相当的差距,发行者一定富有;政局也要稳定;“信用”对发行者的价值超过纸币金额所载的价值。另外,猜想那时的造纸还是较难的,纸还是稀缺品,伪造不容易。
其他朝代可能就是在财富拥有量、政局稳定、纸币的稀缺性的维持方面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实行不起来。
预测不准就是假说被证伪了。
这正是俺现在考虑的问题。正好和大家讨论讨论来开拓思路。比较同意sungmoo的观点。
本人还认为之所以纸币能够首先在中国宋代出现,和中国是“关系社会”有一定关联。
中国传统上并不是法制国家,各种交易之所以能够实现和相互交易次数有关系。如果是一次性交易(或者匿名交易),而没有法律保障,交易就很难实现也就无法实现合作。由于法律作用比较弱,人们就通过加强人际关系来来获取信息,加强信任,促进交易的实现。中国人的信任是在“圈内”,圈内的人际交往促进信任度的提升。这为信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而国外所说的:TRUST 是“推动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源泉”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国外的trust是匿名交易,陌生人交易间的trust。这和法律有关。
个人浅薄的看法,希望多多讨论。
信用是纸币被使用的条件之一,而非使用纸币的原动力。纸币被使用的另一条件是方便。
使用纸币的原动力是纸币本身的大小(价值或效用)更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金银是以其本身大小与其它商品交换的,但是其本身大小要随客观不断变化,无法稳定,这对经济活动十分有害。这里不谈各理论对质币大小定义的分歧,举个例子说明。随经济总量增加,货币总量也将增加,显然硬币总量增加之速不及经济总量,于是硬币本身变得更大,于是原来卖1斤米换的金现在能买2斤米。纸币本身本也有大小,但较之其像征的大小可忽略不计,从而不受客观影响,能做到有多少经济总量发多少纸币。
我通常批判人为因素,说纸币能乱发,这有不当之处。显然乱发纸币是少数情况,显然硬币也同样能被乱发(英和葡的例子在那儿)。
下引本人揭的规律,从中可知硬币本身大小有多么不稳定。
第一规律: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因此而上涨,且降低总量与上涨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互动规律,亦称价格第一规律。该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一﹞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和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如农业、手工业、建筑业。这是由于发展快的部门不断将多创造的价值无偿送给它们的结果。尽管这些部门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小,其交“公”的价值小于“公家”分给它们的价值,所以其价格只能上涨。
﹝二﹞凡生产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商品,其价格在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高。如火箭、理发的价格在中国比在美国低。这是因为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较高,它们向这些部门无偿提供的价值更多。
﹝三﹞随经济发展人们的工资不断上涨。如我们的工资现在比过去高。尽管人们支出的活劳动还是以前那么多,但是现在的平均生产率较以前高,创造的价值较以前多,所以人们的工资要不断上涨。
﹝四﹞同样的劳务消耗所挣的报酬,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如美国的工资比中国高。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平均生产率较高,创造的价值更多,从而更多的价值形成人们的工资。
第二规律:随商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不断降低,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上涨规律,亦称价格第二规律
金银的品质是不断降低的。
这里的问题是为何纸币首先在中国出现!如果是因为方便的化为何不能首先在其它国家出现。为何中国的钱庄能够一度非常发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2 20:39:18编辑过]
中国在中世纪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也很发达(只是当时没有这种说法而已)而当时欧洲几乎处于黑暗时代,根本没法跟中国比,纸币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很正常的
一旦人们认为“信用”可以充作货币的本位,或者说,人们发现货币在人们相互间的信用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至人们干脆将“信用”本身当作货币(再或者,货币承载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信用关系),人们就会把“信用凭证”(其physical载体或介质通常不再是金或银等)当作货币。
人们相互间的“信用”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契约,这种契约人们通常要求有“书面约定”(“口头约定”风险太大,可能只有大侠才有“一诺千金”的美誉,但如果没有书面形式,这种美誉也很容易为别人盗用)。既然是“书面”,造“书”的材料都可能成为“币材”。
纸币的本质是信用货币。人们发行纸币,正是因为人们发现能用“生产这些纸币的东西”换来比这些东西多得多的东西。甚至有人为了这些“纸”而丧命。如果人们知道他们千辛万苦得来的这堆纸(或别的)什么也换不了(连上厕所都用不了),他们该郁闷死了。现在电子符号(电脉冲)也可以充当货币了,因为这些符号承载着人们间的信用关系。
那么,导致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的关键约束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在什么情况下,纸币较之金属货币运行的成本更低?
In god we trust
这就是“符号货币”(包括纸币)作为媒介的条件吧。
TRUST 是“推动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源泉”。
符号货币替代贵金属的条件是“发行者”的信用。
而约束信用的是发行者的财富状况和政治控制力,货币载体本身的稀缺性也是一个约束。
以这些假说分析主贴其它问题:
宋代应当是经济比较发达;若纸币是政府发行,宋代政府应较富有,政局应当较稳定;若是民间发行,贫富要有相当的差距,发行者一定富有;政局也要稳定;“信用”对发行者的价值超过纸币金额所载的价值。另外,猜想那时的造纸还是较难的,纸还是稀缺品,伪造不容易。
其他朝代可能就是在财富拥有量、政局稳定、纸币的稀缺性的维持方面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实行不起来。
预测不准就是假说被证伪了。
货币的稀缺和商业的发展确实是两个重要原因,货币的稀缺增大了对信用的需求,商业的发展为信用的供给提供了更低的成本。从供需两方面,金属货币相对价格的提高,信用货币产生的“相对价格”降低,都使得信用货币在这样的年代更容易被创新和维持。
事实上,我认为宋代的钱荒和通缩是纸币产生的重要原因,在第一张交子产生的四川,甚至连铁钱都不敷使用。而土地私有化是宋代商业发展的主因。
在西方,银行业和银行券的诞生,也是与通缩有关的。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纸币没有像西方一样维持下去?
此贴加精,并奖励金钱等若干[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2 23:48:58编辑过]
信用扩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金属货币的生产速度。无论币材(纸币也好,塑料币也好,电子符号也好),都是信用的承载物。
如果信用扩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纸币的生产速度,人们就会找新的币材。
也就是说,信用本位下,信用的稀缺与币材的稀缺都是要考虑到的,人们发行纸币(乃至其他币材的信用货币),也是为了不让币材稀缺带来信用稀缺。
信用货币也有一个大问题——信用盗用(即印制伪钞)。信用货币发行方必须研制一套难以模仿的技术,以防信用盗用,这又带来了新的稀缺性。随着人们信用关系的更广泛扩张,生产、携带、验证纸币的成本也越来越大(虽然比起金属货币来省事许多),人们会寻找新的币材。电子货币应运而生,当然这种货币形式仍有其稀缺性。
纸币携带方便固然是代替金属货币的一种原因,但如果纸币不承载着信用关系(或者说人们不信任它),不是人们契约的凭证,没有人会接受纸币的。
纸币的出现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在金属货币条件下,无法实现货币创造。在纸币条件下能够实现货币创造。当时中国并没有足够的白银,白银是后来大量流入中国的。
开始没有看到前面的帖子,前面的帖子其实也是说到纸币的货币创造功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2 23:55:50编辑过]
一直到清代,中国也有“银票”吧,越是著名的钱庄,其银票越有吸引力。中国应该一直延续使用纸币吧。只不过,中央政府发行纸币是很晚才出现的。
张五常曾指出,如果中国早知道多发行纸币,鸦片贸易逆差造成的通货紧缩问题就可以缓解。
货币的缺乏产生了对纸币的需求,但是纸币能够产生从根本上说需要信用的保证才能够流通。没有信用的保证,纸币无法流通。应该说对纸币的需求始终是存在的,中国历史上,纸币使用总是断断续续的。纸币除了政治、战争等原因之外,也还在于信用不能够长久保持。
陈志武曾经谈到,中国历史上金融中介类的金融创新比较发达,但是证券市场方面的创新根本没有。如果比较欧美和中国的金融发展历史,中国在金融中介(主要是钱庄)上曾经一度非常发达。领先但股票等金融工具在中国却难以生存。
这是不是反映了中国和欧洲在文化上的一中区别?
世界最早的纸币“先驱”
世界最早的信用货币起源于中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发行的白鹿皮币。它是用白鹿皮方尺为币、饰以彩画。它是一种信用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纸币性质的货币,可称是中国和世界上纸币的“先驱”。与此同时还发行白金三品(银锡合金)铸成圆形龙、方形马、椭形龟(各有币值)是我国法定货币的开始。
正如sungmoo的观点。纸币本身只是信用的承载体而已。与金属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信用的载体,材质并不重要。信用只是一种支付契约。信用货币能否长久,关键在信用所包含的契约关系能够得到保证,能否执行。
ruoyan认为“信用的约束是发行者的财富和政治控制力量”。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约束。
契约能够执行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外力的约束,比如政府制定法律制度约束,制定违约的惩罚措施。
另外一种在重复博弈中形成的约束。在重复博弈中,交易一方可以对另外一方施加惩罚机制。保证信用契约的执行。
中国历史上,之所以纸币的使用断断续续,一方面来自于政府方面对信用契约执行方面的约束不力。另一方面在于民间的信用具有区域性等特点。发展起来需要长期的过程,但毁灭却是可以在一夕之间。所以纸币(这里把银票等都看做一种纸币,都是信用的载体)的使用是断断续续。
纸币不能够在西方国家首先出现关键在于同中国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西方信用的保证依靠的法律。民间信用不够发达。所以西方国家可以依靠政府发行纸币,但民间纸币的产生比较困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3 0:35:18编辑过]
从货币起源上看,当你需要给我一个还款保证,是给我一个口头、书面、担保人等形式的“信用”好还是给我一个虽然你比较的不需要,但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一定需要的“特殊物品”好?我以为是后者。比如,你是盐商,需要我的皮货,我虽然不缺盐,但我知道社会上都需要盐,所以我愿意用盐作为“媒介”。这里似可以抽象出,作为货币的物品,其边际效用一定要较高,且稳定。或者货币的最可靠的“信用”是其本身的“边际效用”。其次才是方便使用等技术性特征。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金银成为货币应是因为金银都是富人相当需要而且市场供给较稳定的物品,在一定比价下,富人群可以随时提供各种商品交换金银。这样的贵金属货币的信用就是以其本身的“边际效用”支撑着的。
而符号货币则没有这样的支撑“元素”。其依赖的是“发行人”的信用,而这个“信用”是靠社会的文化氛围、政府的强制力度、发行人的财富程度(兑现可能)、发行符号的不易复制作为约束或支撑的。这几个约束缺失任何一个,“信用”将不复存在。所以,符号货币的维持难度要大,发行的“门槛”要高。而风险,无论怎样完善,也高于实物货币。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经济上一有风雨,金价就上升的原因。
如果宋代实行过“纸币”,那么可以解释为那个朝代具备了以上几个条件,而未能持续,也可以从这几个条件的缺失来推测。即便因为经济发达,货币需求量增大而实物货币供给不足,以上几个条件恐怕也是不能不具备的。
西方各国如确实实施符号货币较晚,是否有几种可能:1)西方国家不如中国国家集权性强;2)法律介入商业较晚;3)“符号信用”的适用区域小于游牧的区域。
最后,观点与实际矛盾当以实际为准。
凡货币的流通都以信用(不如说认同)为基础,如认为信用只对纸币的使用相关有失偏颇。显然,金银开始不是通用货币,现在有些原始部落仍不接受金银货币。
方便是人们接受货币交换的根本原因,这之后人们便开始寻找人们都公认的那种物充当货币。事实上最早的许多货币(如贝壳)具有神的指意,因为大家公认神。有文说往往是神摸过贝壳才有信誉,是货币。
纸币在我国宋朝出现的直接原因也是方便。能发行纸币的是大钱庄,因为它的分店特多,能提供更大的方便,能保证银票在更多地方兑换银子。至于银票与钱庄的银子是不是1∶1,本人没有资料,同样没有资料表明小钱庄的信誉差一些。
现代意义上纸币的出现在于硬币总量增加之速不及经济总量,从而导致硬币购买力不稳定。其实纸币是能更稳定的纸币,尽管它也能更不稳定。我总认为学术中总是贬纸尊金是经济学的无能,因为至今尚无任何基础经济理论(主要指价值论和效用论)能说明“硬币总量增加之速不及经济总量”这一点。
至于假币,金银的假币是乎更多,这与纸币的产生没有关联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3 2:16:27编辑过]
的确,还需要研读一下历史。
但是坚持这几点:1.纸币是信用的载体,本质是信用,和材质没有关系。金属货币也可以认为是信用的载体,但是和纸币相比,金属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纸币如果没有信用的保证是没有价值的。
2.对纸币的需求只是纸币产生的条件之一,而且,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对纸币的需求。这不是纸币产生的特定条件,不能根据这个判定纸币应该最早产生于中国。
3.只有信用契约能够有执行,或者使用者相信能够有效执行,信用才能够产生。本质根源在于信用契约的执行。
纸币在欧洲最早出现于瑞典,由政府发行。没有看到欧洲民间什么时候出现纸币的资料。
转 漫话中国纸币
公元13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当时欧洲货币最发达的威尼斯来到中国看到元朝“大汗用树皮造纸通行全国”,“纸币的购物与纯金无异”,大为惊奇赞叹。他曾将此作为奇闻,在游记中作了详细的描绘。可见,在时的欧洲,对纸币是十分陌生的。
中国纸币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当时为王侯、宗室朝觐和聘享之用,而发行的彩绘鹿皮币,每张价值40万钱,已带有纸币的性质。
到唐宪宗时(公元806到820年)出现了一种称作“飞钱”的大牒,类似今天的汇票。它被史家认为是纸币的滥觞。
正式兑换券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就是北宋初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票。
交子票比马可波罗所见到的元代纸币要早二三百年。宋代经济繁荣发达,需要大量轻便货币助其流转,而在当时四川地区,却延用体重值小的铁钱。“交子”是四川的方言,是合券取钱的意思。开始,交子由个别商户单独发行,客商根据交易的需要,把现钱存在交子户,交子户为存款人出具的收据是“交子”,它既可兑现,也可流通。最初的“交子”,票面只有密码、花押间错,金额都是临时填写的。后来,由16户富商联合开设“交子铺”发行的交子,就讲究得多,票面饰有屋木人物等图案,大概已开始铜版印刷。这种交子不仅在世界货币史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南宋时期(公元1127至1279年),纸币已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与铜板、铁钱并行。当时各地流通着不同的地区性纸币。南宋政府发行的“会子”,民间纳税、交易都广泛使用,几乎成了一种法定货币。会子票面上已标明发行机构、货币名称、号码 等,这和近代纸币票面设计已没有多大差别。位于北方的金 朝,从公元1154年开始,也发行了纸币,先后发行了名为“交钞”,等多种名称的纸币。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是我国古代使用纸币最兴盛的时代。曾先后发行过“中统元宝交钱”、“至元通行宝钞”等四种纸币。元政府规定,纸币是唯一流通的法币,严禁金银流通。即使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也必须将金银兑换成纸币,才能在市场购物。这种纯纸币流通制比西方早了几个世纪。为了顺利执行纸币制度,元政府还制定了一套比较严密的钞法。国家为发行纸币准备了充足的储备金,并在各地分设平准库,用银及时调节市场纸币的数量,稳定币值。
|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6 1:54:51编辑过]
怎么我想说的都被 SUMGOO 给说光了.
郁闷
说点其他的补充一下吧. 顺便多说点我比较熟悉的经济史的东西.
其实纸币要取代硬货币成为流通工具. 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信用的扩张超过了金属币的生产速度. 我觉得应该是主要的原因吧.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纸币的信用方面的问题. <管子>还是<盐铁论>(记不清楚是哪一本说的)里面就曾经提出过要求由国家垄断货币.
我认为中国首先出现纸币,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的政府具有政府信用,这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在汉武帝的就奠定了国家垄断货币的基础.而且我觉得钱的形成应该是社会的契约,至于他们是否等值并不重要,关键的应该是大家是否接受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每缝乱世,例如汉朝初,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就质量很差,或者说很难被人所接受.
至于中国硬货币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该是唐朝的铜钱吧,貌似叫做"开元XX", 这种货币其实也类似于纸币,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脱离了本身价格的货币,而是一种抽象的货币,纯粹为了流通而生产的. 这样的铜钱和纸币其实功能和性质上都没有多大差别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用纸币,我觉得应该有点偶然,我没有记错最早的纸币是出现在四川了,大概和四川缺铜有点关系吧,所以就选择了用指.最早的纸币貌似类似于我们电视里面看到的银票,就是只是在四川流通,之后离开了四川这样的纸币在换成铜钱. 以上的话是某本经济史上说的,详细我记不清楚了。
而且我觉得中国的纸币生产被政府控制起来之后,就产生很多问题. 中国的纸币和西方纸币的产生有点不同,在欧洲纸币产生和欧洲的金融体系建立时间非常接近,而且欧洲的纸币其实是银行所发行的信用卷,而中国的纸币在被政府控制起来之后,却变成为政府财政服务,结果货币的功能反而被扭曲了,毕竟生产纸币没有像铜钱之类那样受到限制. 元朝和明朝,到清朝都发生过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而乱发纸币的情况.从而导致信用的破产.
结果到明朝的时候中国从新开始使用贵金属去当流通货币了.而让贵金属从新成为硬货币,中国长期都外的贸易顺差是很重要的,16到19世纪,中国一直都是对外贸易顺差的.
至于中国真正出现我们现在所指的纸币,应该是清朝末期的时候才出现的.
不过上面的东西主要是依靠记忆写的,有点乱,希望别见怪.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