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4295 9
2017-04-20
(此文为虚构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今天要研究豆腐的市场交易问题,豆腐是食品市场常见的交易物,研究起来应该没有数据采集困难,我决定亲临市场,不用坐在窝里像别人那样去假定一个“可能的价格”,再去推测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量。
    我来到市场门口搬个凳子坐下,只需要向走出市场菜篮子里有豆腐的大妈打听两个数据——1,你这块豆腐多重?2,你刚才付了多少钱?我压根也不用提到“价格”一词,大妈也不用提及价格二字就能回答出我的问题。
    我把调查的原始数据记录在一个表上,这个表有三个纵列,第一列是数据采集的时点,第二列第三列是豆腐的重量Q和付款多少m的数据,那个第二第三无所谓。
    我关心的是“交易比”,就是一斤豆腐能换多少钱,或者一块钱能换几斤豆腐。所以回去后我将这个原始数据列表又增加了一节,用excel把此列的表头定义为第二第三两列的比值,谁做分子分母无所谓。由于第二第三和新增的第四列数据都和第一列的时点一一对应,我就称这个列表当中的数据“时点数”,此表格就叫做“时点数表”。
    为了直观,我把表中的换比数据画在一张坐标纸上,以第一列的时间为横轴,以第四列的换比为纵轴。也就是说,第四列换比数据和对应的第一列时点数据构成一个坐标点。我想看看换比在时间变化上有没有什么规律性变化。
    我观察发现了几点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换比有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早上开市的时候和午饭前的m/Q较高或者Q/m较低,其他时段则相反,m/Q较低或者Q/m值较大。我将此称之为“换比随时间而变”。
    后来,我向豆腐店老板问过这件事,为何他要向不同的大妈收取不同的支付?他说,这个市场就我一家豆腐店,但我不是垄断,其它市场附近的人也有很多人跑来我这里买豆腐,因为我的豆腐好吃。
    豆腐店老板说,一块钱几斤豆腐大家有个基本认同,之所以有点变化,是因为这个店就他一个人,老板兼伙计,大家都集中在饭前时候来割豆腐,我忙不过来,所以就把价钱提高一点,中间时段我把价钱降低一些,那些有空闲的大妈们就不用既排队有又掏高价了,错过高峰来买豆腐,既快又便宜。我也能够轻松应付了,免得忙时忙死闲时闲死。
    对时间紧的顾客来说,她掏了高价钱,但节约了排队等待的时间,等于多得了回家做饭的时间,用你们经济学家的话讲就是机会成本下降了(他是不是经济学家下海卖豆腐的呀?),他们也可以接受的。
    我的观察也是这样,饭前时段提着豆腐走出市场的人多,中间时段则少,饭时时段则几乎没人,饭后两小时整个菜市场连同豆腐店都打烊了。在坐标纸上标注的坐标点也显示出这种交易的密度不同,大部分坐标点都集中在饭前时分,密密麻麻挤成一片。
    第二,有特例。特例之一,有几个买豆腐的并未带钱来买豆腐。他们持有豆腐店老板给的优惠卡。卡里有钱,是月初充值的。这些人是各大饭店的采购员,采用这种方法买豆腐,豆腐店老板保证他们每天的需求,随时来拿走。和散客不同,一斤豆腐多少钱每个月协商一次。对这样的顾客我就按照他说的一次拿多少一次扣多少钱来统计记录了,依然记在那个三列表格中。
    听豆腐店老板说,现在流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了,他很快会采用这个办法,大家都方便。但他笑着说,媳妇有点犹豫,说看不到纸币心里不踏实。
    特例之二,有几个是享受优惠价格的。他们说这是批发价,因为他们都是这个豆腐店里的零售商,每天都在此批发豆腐拉出去别处卖,他们也不用每次掏现钱,也有豆腐店老板发给的充值卡,他们享受比饭店采购员更优惠的价格。这一部分数据我就和特例一同样处理但单列一行和一表。
    特例之三,有用豆子换豆腐的。他们进去的时候拿着豆子,出来的时候拿着豆腐,他们只能向我提供多少斤豆子换了多少斤豆腐,而没有掏了多少钱的数据。没有关系,这些人我单列一表,豆子依然列在“支付”一列。
    这些豆子换豆腐的人从何而来?经我了解,这些人是从豆腐店的批发零售商那里转变而来的。豆腐店老板做豆腐需要大量豆子,自己又没有时间去采购豆子,就和零售商协商,由他们提供豆子,用豆子换豆腐。
    用来换取豆腐的豆子的质量指标是豆腐店老板规定的,兑换比例则是双方协商的。提供的豆子来源也有两种,一是拿卖豆腐的钱去采买的,属于代购,二是直接拿豆腐换来的,因为他们的豆腐会卖到农村,买主很多人家里种豆子,就用豆子换豆腐。这次的换比,当然和豆腐店老板之间的换比不同,这个你知道的——中间商当然是低进高出的。
    在豆子换豆腐的交易当中,我发现交易双方从来不谈“钱”,只谈几斤豆子换几斤豆腐。我发现我以往接触到的经济学对比束手无策了。但这种情况既然是市场现象,而且更接近交易二字的本质,所以,对这样的数据我也认真记录,并觉得一定能找到一套经济学理论统一解释各种交易情景,经济学不应该只能应付以货币购物这种情况,不应该这么弱智。
    第三,为了研究便利,我又把数据表的数据深加工了一番。我连续在市场上统计了好几天,我想看看上午和下午的交易有什么不同。为此我把每天上午的所有“豆腐量”加起来得到一个“上午豆腐量”数据,把每天下午的所有“豆腐量”加起来得到一个“下午豆腐量”数据,然后又整理出一个三列表格,第一列分为两小列,前一列是日期,几号,后一列是上午下午,第二列三列是对应的上下午豆腐量和上下午的支付总量。由于这个表格当中的数据都对应于第一列的时段,我称这个表当中的数据类型为“时段数”,这个表就是一张“时段数据表”。
    同样我把这个时段数据表扩展一列,即第四列“换比”,显然这个换比非之前那个时点数据表当中的换比,它只能称作是对应时段内“平均换比”。此换比非彼换比,数据性质不同。
    对于用豆子换豆腐的数据,我也单列一张处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出版了!原来,做一个经济学家并不困难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4-21 15:09:47
假如是我,我对豆子换豆腐会这样算。一斤豆子卖多少钱?假设是1.5元/斤,1斤豆腐卖多少钱?假设是3元/斤。我用2斤豆子换1斤豆腐就行了,能换更多更好。我用不着对数据进行加工。
牟其中有过服装换飞机的事,2+2怎么换?还是要借用货币。服装购买价格是1000万元,运到俄罗斯需100万元费用,飞机弄回来扣除费用的收入是1500万元。可以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1 15:26:58
我家有个小店,卖一条烟价格(元/盒)比一盒烟低,卖一箱酒价格(元/瓶)比一瓶酒价格低。但是我愿意卖。供给定理说价格高供给(出售)才多,我理解不了。我认为供给定理是错误的。
需求定理说价格低需求量高,有道理。
于是我探讨需求定理的数学意义,发现了原来是需求价格弹性u是负值。假设需求价格弹性u不变,又推出了需求曲线方程Q=CP(u),u是幂。这样就理解了为什么需求曲线是左凸右凹斜向下的。
既然供给定理是错误的,均衡价格理论就是错误的,蛛网理论也是错误的。但需求定理是对的。
我们求真理的路径不同,结果不同,各有所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1 15:39:15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4-21 15:09
假如是我,我对豆子换豆腐会这样算。一斤豆子卖多少钱?假设是1.5元/斤,1斤豆腐卖多少钱?假设是3元/斤。我 ...
你这样算,是因为你只会这样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1 15:58:51
张建平 发表于 2017-4-21 15:39
你这样算,是因为你只会这样算。
老实讲,我们那儿也有卖豆腐的,很长时间每天都是2.5元/斤,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个价。晚上剩的不多了,也有降价的时候。在菜市场也有这样的现象,菜剩下不多了,降价卖掉。原因是什么呢?剩下的东西已经是利润了,剩下的东西效用已经下降了。降价卖了合适。
我这样算简单,走捷径,使我没写出什么书来;您那样算复杂,写出书来了。相比之下,您赚了。
经济学这东西,并不深奥,只要有点数学知识就行。理论只要能解释实际现象就是行。早期天文学家解释太阳绕地球转虽然复杂,但也说的通。两个星球本来就是相互转的呀。为什么非要说地球围绕太阳转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1 19:04:42
学术研究要从一般当中归纳出规律,而不是眼睛只盯着特例。价格长期稳定,也不代表价格不是随时而变的。初中生只会研究s=v*t,不知道由此而来的v=s/t仅仅是特例。
《终结》一书出版时编辑要求尽量不要用数学,说“多一个式子就少一个读者”,直到我说没法再删减了才同意付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