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里有闲到一个新楼盘上去看看。从某一幢刚封顶的高层某层某窗口向外望去,密密麻麻的塔楼列在眼前,顿觉自己就像是一只北方冬日森林里爬在某颗树上的猢狲。略感庆幸的是对面“树”上有一只姿色尚佳的异性同类也正在向这边张望着。我对这种灰色丛林一直心存芥蒂难以认同,便打断售楼小姐的介绍匆匆走下来。一边走下一边思忖:早知如此,几百万年前祖宗们何须放弃绿色立体生活方式而冒着生命危险跑到地面上来?
友人寄来书稿,说是要我“看一下”。这不是第一次了,都是近些年来频繁出入经济学论坛折腾惹下的“祸”。朋友们高看我了。友人的书稿名曰《统一价值论》,是关于建立一套统一的价值理论的论述。之前同名的书籍已有两本摆在我的书架上了。我一直说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其实就是搞价值判断的,这大概得到一些朋友的认同,因此,此类文章书稿便寄来了。
那么,此帖就再次谈谈关于价值和经济学的问题。我知道,有人拒买《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原因是对这个书名反感,此帖也算是对书名的一个补充解释吧。
经济学流派纷杂,同一论题经济学家各执一词,但是经济学家也有难得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基本上认同经济学实际上是研究“人”的学科,在经济学的学术对象是“研究人的行为”这一点上难得地统一起来了。而且你会发现,不少经济学家在这方面都自认为是“高手”,甚至直接自命为“心理学家”。那么就从“人”谈起吧。
社会科学研究“人”,总体上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生命的意义”, 另一个方面则是对自身行为逻辑一致性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是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方向,也是人类自“自我”意识产生一来一直困惑和孜孜探求的。但是迄今为止,就算是哲学泰斗,都没有就人生意义给出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完美答案。神学家和唯心主义者说人最终是要皈依神的,得道成仙成佛见上帝也就成了生命的最终归宿。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说万物有生就有灭,人类最终是要灭绝的。老子干脆丢下伍千玄文和芸芸众生驾青牛一去了之。
在人对自身行为逻辑一致性的理解方面,人类创立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这种东西,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对广泛的人类行为给予一般性的诠释(心理学家也有高招儿:但凡诠释不了的行为就视为“不正常”,交给精神病医生而不予理睬了)。心理学将之归结为“自利性”,也就是人不可能做出对自身不利的行为。
其实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追究“人生的意义”,无非就是要追究人生的目的,也就是行为心理学谓之“动机”,如果人的行为没有合乎逻辑的动机,他就不再是“人”了。而动机、目的、意义等等,用一词一言以蔽之就是“价值”。我们经常会疑问他人或者自问:这样做有什么用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有什么价值?……这都是拷问人生意义或者是行为动机的。
这就是说,所有以人为对象的学科最终都必然要以“价值理论”为基础展开。动机、目的、意义、效用……这些词汇还可以用另一个词汇替代,即“功用性”(有用性),所以,“价值”二字是和“有用性”本来就是通义等价的。
所以,无论是在人生的意义上,还是在行为的逻辑性方面,如果承认哲学和心理学已经是一门被被人类涉猎如此之深的学科的话,那么哲学和心理学留给经济学家们发挥才能的领地实在是不大了。因此,经济学在有限的领地内做出超出哲学和心理学的成就的可能性不大,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它从一开始就已经近乎“终结”了。至于宣布不考虑价值判断或者有意无意放弃价值理论,这种经济学就更是幼稚有加了。
不明白如今搞价值理论研究的朋友们为何放着如此简单明了的哲学与行为学平台不用,而非要自己去另创一套。经济学在这方面也不是一事无成,其不俗成就当属“理性人”概念的提出了,这一点同行为心理学保持了难得的一致。可惜的是,主流经济学尽管声称以理性人概念为基本,但其主要理论都不是在这一概念之上展开的,例如客观价值论,例如价格自变量,例如均衡等等,多数表现为与“理性人”矛盾。本人在撰写《终结》的时候,始终坚持把价值概念根植于哲学(认为没有超出有用性的价值概念可以成立),把理性人概念根植于行为心理学(只有行为心理学认为正常的人才是理性人),并不敢越雷池半步。
经济学家总是把解决某种现实的经济问题当作自己的重任,大到经国济民,小到微观交换。但是,现实的经济能有什么问题,值得经济学家如此处心积虑?
先说小事情。
微观方面,经济现象就是交换。就交换而言,合法的交换都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两相情愿。其中,有一个我之前不止一次、也在《终结》当中说过的,就是交换的“第三者无关论”。交换双方两相情愿地交换,各得其所,有什么需要经济学家在一旁以第三者的视角嚷叫“问题”呢?
那么交换当中当然有不合法的,例如欺诈。但是,众多的法律界的人士就等着处理这种事情呢,也无须经济学家瞎操心。
再说大事情。
经济学一直在谈论“分配”这个话题,尤其是所谓的“宏观经济学”。但是,所谓“分配”是利益之争,《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明确指出:宏观经济就是政治。关于分配,你永远都不可能达成一个众口一词的认同,最后的分配格局只能由政治势力、政治特权格局所决定,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一个被公众一致认同的“公平”的分配标准所致。《终结》从一开始就奉劝经济学家,要放弃做“公平裁判”的嗜好。当然,很多人并不会放弃,他们不过是顶戴经济学家帽子的政客,如果坚称“经济学家”,那就是不务正业伸手过界。
所以说,小事情不须经济学家操心,操心就是管闲事;大事情也不要经济学家插手,插手就变成僭越。
那么还回到对行为动机和目的的拷问上来:经济学要干什么?除了借来的哲学和心理学之外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除了霸权越位之外没有自己可做的事情,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功用性)都没有了,就惟有终结了。若说尚有一点用处的话,无非是拿来把玩解闷儿。学了经济学的人惟有作壁上观,默默地看着交换者忙忙碌碌,自己陶醉在“看得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的自豪当中。

稀缺性的概念我是从而都不认同的,所谓稀缺性不过就是私有权分割的另一种说法。
其实,怕累徒的“最优”和纳什的“次优”,在哲学原理上不可成立。“优”或者“不优”是价值判断问题,没有办法客观确立和实证。提出“最优”“次优”这些概念,意味着以“价值判断”标准者自居了。

以前,你终结西方经济学,现在,你终结经济学.我看你的"终结"有问题
其实大家都知道,平时所谓的经济学也就是指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这个词是中国特色嘛。
经济学的终结问题不是我提出来的。经济学界自身对这门学科也是颇有微辞常常自讽的,谓之“正确的,但无用的”。我不完全认可这种说法,也就是“什么算是正确”的问题,既然无用,正确性如何实证和评价?在这个实用主义时代里,邓小平也说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学如果对于发展是无用的,就不是一种“硬道理”了。

经济学如果对于发展是无用的,就不是一种“硬道理”了。
这与事实不符吧: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和社会需求相关,并和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大小一致。
从前的经济学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否有促进作用,我们只能猜测;现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说经济学对经济发展无用,估计也只有楼主等人相信。
【从前的经济学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否有促进作用,我们只能猜测;现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说经济学对经济发展无用,估计也只有楼主等人相信。】
现在?从工业革命说起吧?当年一流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研究都集中在欧洲,但是,没有阻挡美国的崛起和让欧洲沦为二流;近代的经济学中心在美国,但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没有因此而消失,也没有能避免美国进入新的一轮衰退。
我对此的理解就是: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在跟着经济跑,不是经济在跟着经济学跑。
fujo11做为一个厂商,应该具有高度的自信。如果你的企业做到世界之最,不论用什么方法,就会有经济学家从你的行为里总结出一套模式或者理论——传统的经济学总是厂商打到哪里,经济学就指向哪里。

作者:李宗发
财富从思维开始。没有科学的思维,我们就不会科学地去获取财富,中国就会落后,人民就会贫穷。财富从思维开始,不仅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个人,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当我们的思维陷入计划经济及疆化错误的经济学理论时,中国在很长时期里因此而贫穷落后。当邓小平等老一辈经济学家们提出科学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理论后,中国因此而开始繁荣昌盛。
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企业,当在理论(观念)上只知道等国家安排任务、发工资和拔救济款时,显然是不会去积极创造、生产财富的,因而变得很贫穷。当在理论(观念)上只知道生产思维、还不具备市场观念时,就会造成生产过剩,而使企业走向亏损。当整个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理论热衷于鼓吹吸引外资投资时,各地政府、各企业在思维上要普遍树立起自主创新意识、扶持民族产业发展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才有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民族企业竞争力严重缺失之痛。
再如九十年代初,管理理论繁荣时,对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引导作用。当学术界关注成本管理理论时,中国深受影响,中国因而迅速为世界生产出大量低成本的产品,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当学术理论界热议资本运作时,当学术理论界热议集团化及收购合并时,同样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再以国外历史上的经济学家为例。当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先进学术思想提出来深刻影响英国后,英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当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经济学术如果还停留在历史上亚当.斯密在1776年“国富论”的理论水平和阐释,就显得十足的落后了,中国将不可能富得了。再如,李斯特的学术思想影响普鲁士后,普鲁士从19世纪上叶开始就走向科研强国之路,很快国强民富,统一德意志,打败强敌法兰西。而李斯特“创造财富之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的学术思想在19世纪中叶更加深刻地影响到美国后,美国从1860开始一跃而成为科研最强劲的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因此,笔者认为,经济学术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无聊的方块文字。笔者已在《财富创造论》里指出,真正的中国经济学家是国民经济的导师。财富从思维开始,没有良好的思维,很难指望一国经济会有良好的发展。
本文的目的是要指出,现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学术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期望中国主流经济学界认真对待自已的责任。
显然,中国在七十年代,体制疆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倡导改革开放的学术以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术,是完全适应当时解放生产力的需要,一旦进行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中国经济因此取得发展。在八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束缚越来越突出、管理落后造成企业生产不计成本等,为适应中国当时特点,实行计划市场经济及管理现代化和成本管理等也就变得非常重要。在九十年代,计划市场经济也较大程度上束缚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工厂生产能力的增强供过于求,因此提出市场经济的理论以及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也显得非常重要。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得益于对生产力的充分解放以及改革开放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而迅速发展。
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停留在原来理论基础上还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最主要决取于创造(也就是自主创新)。过去,中国非常落后、贫穷,因此采取改革开放及一系列措施后,使中国吸收了现代人类的先进生产技术、产品技术等,同时生产力得到解放,因而在30年时间里比过去生产出不计其数的现代化产品,因此中国在30年时间里产品财富种类、数量突然比1978年以前多若干倍,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又可以生产出大量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国,生产容量得以极大拓展,因而平均每年经济取得10%左右的发展也就理所当然。但是,现在中国的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已不太大,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的国际专利保护也越来越强,同时中国制造的现有相对低端产品在世界市场终会逐渐饱和及受到外国势力的遏制,因此,中国必须走自主创造(创新)之路。只有中国自主创造出大量世界先进的物质科技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时,才能以这些更高势能的财富产品满足国内人民的新需要和世界市场的需要,从而能大量地生产这些先进的物质科技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使中国的GDP不断高速增长,超越日美。同时,需缺度决定产品价格,低技术的产品许多国家、许多企业都能生产,因此很难形成高需缺度,因此价格不可能高,利润也就不可能高,工人工资就不可能高,国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也不可能高。而我们将来创新的世界最先进产品,不是任何其它国家、任何其它企业都容易立即创造出来,因而需缺度就会非常高,我们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润,全国经济就能取得更好地发展,我们就能更好地提高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不仅经济如此,跳开纯经济的视野,看看我国所面对的严峻国际环境与统一面临的困境,关键还是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不能创造出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因科技相对落后而国力不济,因国力不济而强敌威胁。
我国由于学术思想的落后而导至政策、思维的落后,整个九十年代,R&D研发投入仅占GDP的0.6%,就是2005年末国家从政策上提出自主创新以来,至今GDP也只占GDP的1.49%,远不及美国和日本近3%的投入水平。虽然我国在政策上提出了自主创新,但是我国主流经济学术界并不去创新和倡导一种切实有力的经济学术创新理论来指导国家的自主创新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自主创新革命中也未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和促进。令人忧心如焚的是,2007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仅为3664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9%,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80亿元;而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则高达137239亿元之巨,占GDP的55.65%。在中国形成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状况,固定资产投入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国际通常水平,而最关键的研发投入则远低于美国和日本。
如果我们在学术上能更科学地引导国民经济建设,将已严重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出1万亿元到科研开发上,那么中国的科研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将达到4%,这雄厚的科研资金可以吸引全国和全世界大量的优秀人才到中国的自主创新大业中去,并且将提供源源不断雄厚的科研资金的支持。那么假以时日,中国必将研究创造出大量世界最先进的各类科技产品。那时,必将为中国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林毅夫先生所提的2030中国经济规模可能将达到美国的2.5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否则没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不能研究创造出世界最先进的科技,中国不可能是一个强国。即使GDP如清朝一样达到世界的28%,终将因为科技落后国力不济,而逃脱不了八国联军侵华、列强分裂中华和南京大屠杀的命运。
中国的学术界决定着中未来的命运,如果现在的中国经济学术界,特别是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家还停滞于原来的理论和过去生产经济学术的荣耀中,贻误了中国自主创新大业,将来是要负责任的。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cenet.org.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31&ID=395946&replyID=395946
现在?从工业革命说起吧?当年一流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研究都集中在欧洲,但是,没有阻挡美国的崛起和让欧洲沦为二流;近代的经济学中心在美国,但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没有因此而消失,也没有能避免美国进入新的一轮衰退。
我对此的理解就是: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在跟着经济跑,不是经济在跟着经济学跑。
fujo11做为一个厂商,应该具有高度的自信。如果你的企业做到世界之最,不论用什么方法,就会有经济学家从你的行为里总结出一套模式或者理论——传统的经济学总是厂商打到哪里,经济学就指向哪里
我比较同意李宗发的观点,所以转帖来给大家看看。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我很赞成马克思的观点,他说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理性和观念的存在。他形象地说,再精巧的蜜蜂也不会有最蹩脚的建筑师的理念。
我比较同意李宗发的观点,所以转帖来给大家看看。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我很赞成马克思的观点,他说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理性和观念的存在。他形象地说,再精巧的蜜蜂也不会有最蹩脚的建筑师的理念。
马克思说的没错。
这不等于人们对建筑师没有区分“优秀”和“蹩脚”,更不等于要认同蹩脚的设计。
在发展经济上,经济学家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就是一个十分蹩脚的经济建筑师。

马克思的这个说法,其实与他后来在对“劳动”概念的处理上有矛盾。
在劳动价值论上,马克思是开宗明义地把所有的劳动都按照所谓的简单劳动对待的。
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建筑师,不论优秀还是蹩脚,都和蜜蜂一样。

马克思的这个说法,其实与他后来在对“劳动”概念的处理上有矛盾。
在劳动价值论上,马克思是开宗明义地把所有的劳动都按照所谓的简单劳动对待的。
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建筑师,不论优秀还是蹩脚,都和蜜蜂一样。
马克思说,在商品经济中,复杂劳动通过市场交换,可以折算成简单劳动的倍数。
这就说明你的“意味着。。。。。。”,让人难以理解
难以理解?你就看资本论原话【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见《资本论》第一章“商品”,第一节。
劳动的复杂和简单,是质之差别,不是数量差别。100只猴子加起来也不等于1个人,三个臭皮匠并不等于一个诸葛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5 17:31:24编辑过]
难以理解?你就看资本论原话【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见《资本论》第一章“商品”,第一节。
劳动的复杂和简单,是质之差别,不是数量差别。100只猴子加起来也不等于1个人,三个臭皮匠并不等于一个诸葛亮。
我非常同意你的如下观点:就自然要素而言,劳动具有非齐一性,如同资本(机器设备)和土地具有非齐一性一样。
就这些要素的价值而言,它们都具有齐一性。这种齐一性,是商品经济带来的。凯恩斯把劳动看成齐一性的,是错误的:他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通过其报酬进行折算的价值性,当成了劳动的自然性。
就我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论述的理解而言,我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自然性和价值性两方面,这在商品经济中,应该是正确的。
这很好理解:教授一天500元,搬运工一天50元。就劳动的自然性而言,教授的劳动是脑力劳动,属于复杂劳动,搬运工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属于简单劳动。他们的劳动,就自然性而言,不具有齐一性。他们劳动的齐一性假象,来自于他们劳动的价值(工资)的齐一性。
你把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理解成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自然性的论断,是不正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6 18:09:21编辑过]
我非常同意你的如下观点:就自然要素而言,劳动具有非齐一性,如同资本(机器设备)和土地具有非齐一性一样。
就这些要素的价值而言,它们都具有齐一性。这种齐一性,是商品经济带来的。凯恩斯把劳动看成齐一性的,是错误的:他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通过其报酬进行折算的价值性,当成了劳动的自然性。
fujo11是不是把发言弄错了?我没有说过“齐一性”这种话。不过,从我引用的马克思的话来看,马克思倒是把劳动看成齐一性的了,否则他也不会那样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7 9:04:55编辑过]
就我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论述的理解而言,我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自然性和价值性两方面,这在商品经济中,应该是正确的。
这很好理解:教授一天500元,搬运工一天50元。就劳动的自然性而言,教授的劳动是脑力劳动,属于复杂劳动,搬运工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属于简单劳动。他们的劳动,就自然性而言,不具有齐一性。他们劳动的齐一性假象,来自于他们劳动的价值(工资)的齐一性。
你把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理解成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自然性的论断,是不正确的。
你这段话好像前后矛盾啊?你前面说“凯恩斯把劳动看成齐一性的,是错误的:他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通过其报酬进行折算的价值性,当成了劳动的自然性。”,难道“教授一天500元,搬运工一天50元”这不是通过报酬进行的价值性折算?怎么同样的说法,凯恩斯就错误,马克思就正确了?
人的行为是否可以称为劳动,这本是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马克思在这方面是十分含混的(我个人觉得马克思的含混有其政治用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7 9:11:20编辑过]
劳动的复杂和简单,是质之差别,不是数量差别。100只猴子加起来也不等于1个人,三个臭皮匠并不等于一个诸葛亮。
你的上述观点,就是劳动具有非齐一性
你这段话好像前后矛盾啊?你前面说“凯恩斯把劳动看成齐一性的,是错误的:他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通过其报酬进行折算的价值性,当成了劳动的自然性。”,难道“教授一天500元,搬运工一天50元”这不是通过报酬进行的价值性折算?怎么同样的说法,凯恩斯就错误,马克思就正确了?
凯恩斯把劳动的价值性看成来自劳动的自然性(他在《通论》中,有时候前后矛盾,有时候含糊其辞,有时候试图自圆其说,这都说明他没有搞明白这个问题),因此他是错误的。
马克思说的很清楚: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不同质的劳动(也就是具有非齐一性),生产价值的劳动,只有量的区别(也就是具有齐一性)。所以我说马克思是正确的。
凯恩斯在《通论》16章2部分写到:“故我同情古典学派的学说:其说认为一切皆由劳动产生。。。。。。我们最好把劳动(包括雇主及其助手的劳动在内)看成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工作。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除了货币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外,我们可以用劳动,作为唯一物质单位。”
凯恩斯在《通论》4章2部分写到:“社会所产物品和劳务是一个非齐一性的复合体,除非在若干特例下,严格说来,是不能衡量的。”
在该章3部分他写到:“所以在讨论就业理论时,我只想用两种数量,即币值量和就业量。前者是绝对齐一性的,后者则可以变成齐一性的。。。。。。而一小时特种劳动力的就业,则依其取得报酬之大小加权(成普通劳动力)。。。。。。换句话说,我们把报酬相等、效率不等这一点劳动力的非齐一性,包括在资本设备里,看成是资本设备之性能。”。。。。。。故除非各种劳工的相对报酬非常不稳定,否则假定劳动力是齐一性的,并无困难。
“社会所产物品和劳务是一个非齐一性的复合体,除非在若干特例下,严格说来,是不能衡量的。”凯恩斯说的没有错。用我的语言讲:货币流是可以核算的,而价值流是不可核算的。如果凯恩斯真正认识到价值是主观的,并且严格区分价值和价格两个概念,大概就会用我的方式来表述了。
但【否则假定劳动力是齐一性的,并无困难】就错了。显然,这里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劳动”定义为前提。
凯恩斯把劳动的价值性看成来自劳动的自然性(他在《通论》中,有时候前后矛盾,有时候含糊其辞,有时候试图自圆其说,这都说明他没有搞明白这个问题),因此他是错误的。
马克思说的很清楚: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不同质的劳动(也就是具有非齐一性),生产价值的劳动,只有量的区别(也就是具有齐一性)。所以我说马克思是正确的。
马克思在“价值”“使用价值”“价格”等概念上是一 塌 糊 涂,而不是“很清楚”。
马克思所奉行的古典的客观价值论,不可能解释现实的价值现象和价格现象。
混淆“价值”和“价格”概念的经济学,已经死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8 8:20:37编辑过]
我听的多的是说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然形成,很少听说它终结了
物极必返,否极泰来。经济学帝国主义形成,正是其终结之时。
果真如此?
恐慌中,那我学它岂不是入错行,哈哈?
看到您的大作中有一处我有点想法:经济学是在假定了“经济人”的基础让对他们行为的研究,这点不错呀!后面的应该还有,在假定“经济人”后,开始研究他们的行为,在自利的驱动下,这些人的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或许这个结果很糟糕,遭到到再不能糟糕的底部),或者,他们的行为最终会产生一种均衡(当然,您说的均衡不存在,我也不知道它存在不存在),这个时候经济人的停止行动。研究经济学,也是在找他们行为中止的地方,分析行为中止时的特征,好的特征,我们尽量去塑造,不好的,我们尽量加以该井,如此以后,然后按照行为发生的步骤,逆向而行,最终影响人们真正的行为,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上面应该是我对经济学的一些理解!
浅薄之处,还请见谅!
马克思在“价值”“使用价值”“价格”等概念上是一 塌 糊 涂,而不是“很清楚”。
马克思所奉行的古典的客观价值论,不可能解释现实的价值现象和价格现象。
混淆“价值”和“价格”概念的经济学,已经死亡。
就我所知,马克思在上述概念上,还是很清楚的。
我曾经评论你的意义上的客观价值论,是基本正确的,它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律;而主观价值论,只在特定商品领域,才能成立,比如说不能通过劳动增加供应量的商品。
在目前的经济学中,价值和价格,作为社会购买力的别称,已经可以被混用了,以此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是教科书的主体。
物极必返,否极泰来。经济学帝国主义形成,正是其终结之时。
你仅仅凭主观愿望是不行的,靠喊口号也咒不死经济学,你必须找到它的逻辑错误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根本不是规律,否则就没有“理论之树长青”了。
你仅仅凭主观愿望是不行的,靠喊口号也咒不死经济学,你必须找到它的逻辑错误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根本不是规律,否则就没有“理论之树长青”了。
FUJO11你可真可爱,难道要我在一个帖子里把所有的话说完?
我在《终结》里对西方经济学的内部逻辑矛盾以及数学应用错误进行过全方位的批判,这可不是你说的“靠喊口号”。

我曾经评论你的意义上的客观价值论,是基本正确的,它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律;而主观价值论,只在特定商品领域,才能成立,比如说不能通过劳动增加供应量的商品。
在目前的经济学中,价值和价格,作为社会购买力的别称,已经可以被混用了,以此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是教科书的主体。
你驴唇不对马嘴了,我何时提倡客观价值论?还被你评为基本正确?
主观价值论在一切商品领域成立,而不是在特定商品领域。相反,客观价值论在一切商品领域都表现出理论内部的矛盾。否则也不会有“钻石悖论”了。
以混用价值价格概念的理论的确是现在教科书的主体,否则也不会因此而说它终结。如果只是皮毛,即便是有问题也无伤大雅嘛。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