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哪个国家的小麦或者汽车更物美价廉,它们就更容易进入别国的市场,让那里的百姓和进口商,还有外国的出口企业都受益。但是,进口国的农民和汽车企业就会因此而破产。百姓和进口商得不到进口商品的好处不会有事,因为这种损失对于消费者只是潜在的,而进口产品的威胁对于即将破产的农民和企业却是致命的打击。即使他们不上街闹事,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经济衰退也足以让政府狼狈不堪。
再说,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利益来保护民族产业也是一个谁都不会反对的口号和举措。因为“消费者”是一个边界含混的群体。他们随进口商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而且很难联合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而“民族产业”却似乎代表着明确的“国家利益”和不可逾越的“爱国原则”。
更进一步地想一想,谁敢保证,如果不努力发展民族产业,让那些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意义的行业永远掌握在少数“帝国主义”的手中,他们就不会在国际市场上搞垄断?如果人人都会生产汽车,才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竞争的势头,全世界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的和长期的保障。
还有,如果一个国家什么都能自给自足,就不会受到别国的控制和要挟。特别是,万一哪一天打起仗来,自己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就有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比如说,中国的毛泽东,朝鲜的金正日,还有美国的老国务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基辛格就都认为,像原子弹这样的“民族产业”也应当发展一下,否则世界政治就都让美国一家垄断了。虽然这个例子和国际贸易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反对国际垄断方面也极有说服力。
于是,就有了“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本国产业,限制进口商品贸易。
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商品进口的办法很多,主要包括关税和各种技术标准限制,还有“反倾销”等等,一般都由政府主导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