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147 1
2009-09-14
一般经济学教科书把消费者剩余定义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即:消费者剩余是“省”下来的钱。   

       观点一: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剩余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导致的消费者消费先前每一单位的产品都比后一单位的产品有更高的价值,消费者从每一单位消费中享受了效用剩余。因此消费者剩余等于消费者从某一物品购买中得到的超过他们支付的那部分效用。
      即:这部分观点认为,消费者剩余是效用。且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原因引起的。出自,马歇尔。
      观点二:消费不仅仅局限于商品(包括劳务),还包括时间。商品和时间是消费过程中两种对称的要素,它们是消费者效用的共同来源。传统理论之所以得出消费者剩余的结论,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消费时间在消费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说不承认消费时间的价值。若承认消费时间的作用和价值,则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剩余,所谓剩余,不过是消费时间的价值罢了。
      即:这部分观点没在任何书上看到,本人正准备考研,于百度百科里搜到这部分内容,正确否?请指正!

       姚开健老师的葵花宝典给出的定义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即:他认为消费者剩余也是效用。且这部分效用产生的原因是,消费数量越小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越高,在低于市场价格限定的消费数量下进行消费,消费者便会获得一定剩余,并且这一剩余最大化位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市场价格。

     想问的是。第一:消费者剩余到底是“省”下来的钱。还是一种多得的效用。或者说是消费时间的价值?
                         第二,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如姚开健老师所说的关于消费者在低于市场价格限定的消费数量下进行消费而得到的剩余还是由于每一单位的产品都比后一单位的产品有更高的价值。这两种解释依据都是边际效用递减,不过说法不一样,意思也还是有点差别,想问哪种说法更准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14 21:24:34
LZ可以看下范里安关于消费者剩余的一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