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
(1)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日益暴露;
(3)工人运动的兴起。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它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并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但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2)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它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展望了人类的理想社会,但通向这一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道路是不现实的。
链接与点拨
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1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至60年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面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并对未来社会做了原则性预见。
2 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论断,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运行做了开创性研究。
3 毛泽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出发,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
4 邓小平根据当今时代特点,特别是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含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
链接与点拨
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对象和任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二、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重点]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1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2 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人们在直接生产中的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链接与点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但又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第一篇§6.1)中研究生产关系,是考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必须掌握的一个思想方法。否则,我们就无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革。
(二)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 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次:
(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强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2)经济体制是特定生产关系在一定阶段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强调人们之间的经济组织关系。
2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性质、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经济体制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制度。
(3)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既研究经济制度,又研究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及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链接与点拨
要使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如果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它的实现形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它也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建立的条件下,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这可联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一篇§6.1),并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实际来出题。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一、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难点]
1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其主要表现:(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它,否则要遭到惩罚。
3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但这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毫无作为。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二、 经济规律的类型
1 经济规律主要有三种类型: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3)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2 在一定社会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其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他经济规律要服从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而其他经济规律能否顺利发挥作用,又会影响基本经济规律的实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