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6151 3
2005-11-14
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自香港社会学者丁学良提出“国内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的观点以来,各界对这个观点的论战已经历经几个来回。
  而最近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向上海财经大学上万言书,要求改善整个学校的学风教风的事件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田教授万言书后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高校教师特别是经济学教师并没有将主要心思放在教书育人上,而是想利用市场机会提高知名度、获取收益。教师行为短期化必然会带动学生行为的日益短期化,急功近利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的选择,浮躁成为经济学、经济学者最大的敌人。
  “经济”源自英文“Economy”,最初由严复先生以“经世济民”而意译而成。
  众所周知,Economy的英文标准定义是“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但严老先生在将经济学鼻祖斯密等人的经济理论引入中国时,并未将经济学单纯理解为“研究资源最佳配置的学问”(经世),而是将“济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与“经世”列为经济学相并重的两大目标。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社会,多年以来,知识、学者一直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知名学者的真知灼见也往往能够被管理层采纳而成为政策。更重要的是,大众对知识、对学者非常宽容,普遍期待远见卓识之士能够带动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中国大众对经济学家失去信任,并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学家没有在国际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几篇英文写的学术文章,事实上,大众对经济学家从未有过这种要求。大众抛弃了经济学家,是因为经济学家们首先迷失了自己,没有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其深层次的首要原因则在于经济转轨所带来的社会整体浮躁。
  近年来,经济学在中国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者的话语权、影响力不断扩大,经济学者所提出的各种“治国”药方也越来越多地被决策层采用;另一方面,由于在中国成为经济学家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越来越多并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学者也可以转行成为“经济学者(家)”。
  在眼球和注意力就代表着利益和金钱的时代,政府官员的利益目标是短期内扩大影响、出政绩;商人们的利益目标是快速赚钱;大部分学者的利益目标是快速出名,自然就来滚滚金钱。
  在浮躁之下,貌似独立的经济学者无疑是利益集团最理想的代言工具,利益驱动之下,经济学者没有了价值标准,迷失自我。
  对于一些知名经济学者,理想道路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对于尚未出大名的经济学者,理想路径是像演员一样经常出没于媒体,混个脸熟出名后再赚钱。
  这种状态之下,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学者出现?其实,即使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经济学者为利益集团代言的案例亦属屡见不鲜,但是,他们更常见的游戏规则是做学问就是做学问,不会随便就公共政策发表见解。
  最近的一个案例就是被布什总统提名接替格林斯潘担任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他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做了17年教授,直到2002年他进入美联储担任理事。他做教授的17年中,没见过他就公共政策发表过什么言论,但他的学术文章却是一篇接一篇地发表。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也许中国经济学人更应该思考两个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怎样才配称作经济学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14 22:43:00
我觉得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经济使人民更幸福,而不是仅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为我觉得这只是达到根本目的的一种方式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5 09:38:00
提高全社会的福祉,而不是帮助小部分人去掠夺、吞噬社会财富;更不是为了自己出名、光宗耀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5 09:50:00

不过象刘国光,左大培等人的做法也违背了经济学的目的。

如果他们还能被称为经济学者的话,那么少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学教育提出什么意见,

也更不要提出什么经济学右派之类的谬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