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5月11日宏观,概念性的框架可以关注一下,不过还是旧酒。
4月以来,金融监管雷霆万钧。除了博弈的因素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经济的信用创造体系在发生深刻转型:传统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1.0体系正在转向“中央银行+影子央行+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2.0体系。这是理解从金融加杠杆到金融去杠杆的关键。在本份报告中,做两件事情:一是提出“影子央行”的概念,并以同业存单为例对“影子央行”的规模和机制进行梳理;二是阐释中国经济信用创造体系的转型,尝试给出“中央银行+影子央行+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信用创造链条的基本框架。
什么是“影子央行”和“影子银行”?从2014年开始,在金融自由化和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中货币创造的过程正在变得更为复杂: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以及广义基金(包括各类基金、企业年金、保险产品、信托产品等)开始扮演类似于中央银行的职能,向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发行”基础货币。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而言,其流动性来源不再单纯依赖于中央银行,而是开始依赖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广义基金。大型商业银行和广义基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中央银行”。基于此,本文将大型商业银行和广义基金的这一职能称之为“影子央行”。这些“影子央行”并不创造新的基础货币,而只是基础货币的“搬运工”,将从中央银行或其他来源获得的流动性搬运给中小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