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550 1
2017-05-24


  网络教育企业运营状况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网络教育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教育领域企业数量估计约有9500家左右,这里指的是泛互联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语言学习以及教育信息化和综合类的项目,每个细分领域内都有典型的公司。
  K12互联网教育领域突飞猛进,大约有2200-2400家公司。在这整个行业中,从事人员约有30万人,包括投资人、课程开发者、技术提供者、录制视频或者在线教学的教师等等。随着大众越来越乐于接受在线教学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教育的从业者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从项目的用户量来看,当前热门的细分领域有K12、职业教育和语言学习领域等。另外,扮演互联网教育领域“铁锹”角色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发展速度也非常快。
  1、营收增长情况:平均增长70%以上
  互联网教育行业用户数量的高速增长,是意料之内的事。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资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运用实时在线教学,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空间限制和麻烦。


  在用户量增长的同时,互联网教育的营收也在创新高。从整体上看,行业平均增长幅度达到70%以上,其中,出国留学类、语言学习类、中小学教育以及综合类的项目,营收增长的幅度较为明显。一方面,营收幅度的递增是令人喜悦的;另一方面,这种百分比的数据也是需要我们冷静看待。举个例子,一个初创的公司,第一年营收10万,第二年是100万,营收表面增长了10倍,但是因为基数太少,这种增长意义不是非常大。所以,互联网教育企业想要成长到一定的规模,是需要几年时间的,而且短时间是不可一蹴而就的。
  2、2015互联网教育企业平均营收:2700万元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5年互联网教育企业平均营收是2700万元。或许对于投资大型项目的资本来说,这个营收数目是比较低的。但是对于这个起步困难且步履维艰的互联网教育行业来说,这个数额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但这里2700万元是一个平均值,项目之间的标准差还是很大的。营收规模超过亿元的公司目前只有几十家,而这些企业的营收规模拉高了整体平均值,所以说,互联网教育企业发展的两极化非常明显。
  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一直紧追在K12领域后面的职业教育,2015年的发展又大幅迈进了一步。根据互联网教育研究院的数据,在2015年获得融资的互联网教育项目中,职业教育数量占比15.9%。
  自从2014年4月,达内科技赴美上市,成为职业教育第一股后,职业教育移居线上,已成为亘古不变的趋势。2014年9月,IT职业在线教育平台极客学院获2200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11月13日,职业教育平台麦子学院宣布完成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2015年11月19日,慧科集团宣布获得千合资本领投的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同时,美国一直专注于提供编程教育服务的Udacity也获得贝塔斯曼领投的1.05亿美元D轮融资,估值达10亿美元,成为互联网教育领域新晋独角兽。
  3、盈亏情况:多数亏损,16%盈利
  可能有不少的人疑惑,这么多项目在挖互联网教育的金矿,到底目前有多少公司是盈利的?根据互联网教育研究院对400家在线教育公司的调查,70.58%左右的公司是处于亏损状态的;而13.24%的公司处于持平状态,有16.18%的公司保持盈利状态。


  但是从整体来说,因为新进入的项目非常多,而且已经有一部分项目死亡,整体上盈利的在线教育企业预计不超过5%,而收支平衡的约在10%,死亡率约在15%,亏损率约在70%。


  因为教育行业是一个发展较为缓慢的行业,纵有互联网的加速,一个项目从开端投入资金到逐步发展,进入盈亏平衡状态,这期间一般至少需要3-5年时间(少数项目除外)。加之互联网教育行业相比与传统线下培训,更具挑战力。
  互联网教育前期的投入的资金很多,后期课程的制作,平台的维护以及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比如沪江网从开创到盈利阶段,前后花费十多年时间方修成正果。
  4、四类盈利性公司
  拂去市场表面的涟漪,有哪些公司正在盈利?首先,第一类是在线教学平台企业,如网校平台EduSoho、直播教学平台展视互动、视频托管平台CC视频等,这些企业的营收规模增长均接近100%以上。
  EduSoho作为网校平台的生力军,2015年比2014年的营收增长数倍以上,是享受到互联网教育红利的少数企业之一。而展视互动势头不错,被263全资收购。视频托管服务方CC视频上市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第二类是网络/硬件,比如服务器托管、云服务平台、录播设备(如爱视恒恩)。互联网教育基本上是以课程为盈利收入点的,但是在最初的盈利模式中,是支撑这些课程的网络硬件最先赚钱。只有硬件设施跟得上了,在线产品才能推广起来。
  第三类是教育信息化类的公司。教育信息化每年所占的市场规模是2000亿元左右。这类公司基本上都是做体制内生意的企业,比如高校开始在大量开发慕课,催生了一大批企业。还有硬件供应商、MOOC开发商、技术供应商等。
  最后是第四类一些大牌B2C类企业,这类互联网教育的企业营收规模较大,比如学而思网校,据说它的营收比2014年增长了两倍;沪江网的收入规模约在3亿元,也是少数过亿收入的互联网教育企业。新东方在线的收入增长不错,收入增长20%左右。
  网络教育市场主体发展动态
  网络教育类型可谓是种类繁多,有老牌的在线教育机构(如正保远程教育、弘成教育);有门户网站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如网易公开课、新浪微讲堂等);有专做平台的社区性网站(如YY教育、博乐网等);还有众多老牌培训机构的在线教育产品(如新东方在线、学而思e度教育网等)……但仔细研究这些网络教育产品后便会发现,除了K12领域(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发展相对缓慢外,其他领域已经出现较为激烈的竞争现象。细分到外语、考研、公考、外贸、建工、财会等领域,均出现了行业领先者。
  首先登场的是在线教育行业中的巨头公司们,包括网易、BAT、新东方、好未来等企业在内的大公司,它们在用户、流量上天然地占据了优势,在教育领域也玩得风生水起。
  1、网易
  纵观2015年,在巨头公司中,网易在在线教育行业掀起的浪花是最多的,而且在多个细分领域都有所突破。
  在职业教育上,2015年2月,网易云课堂上线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微专业,每门微专业都根据热门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定制,用精炼的课程体系确保用户能掌握某一岗位的技能。考核通过的学员,除了在招聘网站都会有额外展示外,还能获得网易、丁香园、蘑菇街等企业的就业推荐,既完成了“学习—就业”的闭环,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类似“内推”的新平台。微专业从社会、企业的需求出发定制课程,“从结果反推内容”,拓展了在线学习的下游,目前21门微专业,半年内销售已经超过千万,也对在线教育的营收模式做了有益探索。
  在高等教育上,网易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以建设顶尖中文慕课平台为宗旨,在2015年发展很快。4月和6月,紧跟移动化浪潮,中国大学MOOC推出Android和iOS客户端,而后增设讨论区、引入SPOC(学校云服务)、上线职教频道等的动作,则分别解决了传统MOOC在互动性、完成率、实用性上的缺陷。年底入选苹果商店中国区“年度精选”,也是对其这一年发展的肯定。
  在外语教学上,有道词典除了上线新功能之外,用户量突破五亿大关,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
  在公开课程上,网易公开课入围WISE教育项目奖,这也是2015年度入围产品中唯一一款中国产品。
  这家惯以低调形象示人的公司,在在线教育中的发展却有些抢镜。不同于其他巨头常用“自有+投资”的战略方式,网易更倾向于实干,用自有产品在每个垂直领域扎根生长,筑成坚固壁垒。作为在线教育行业最早的入局者之一,网易把教育产品放在战略级的产品地位,通过一系列专注垂直的产品互补和促进,形成网易教育产品矩阵,使其既能承接用户不同需求,也保证了不同产品间用户的有效转化,形成持久战的姿态。
  2、百度
  2015年,百度改变了从前以泛知识产品和核心教育产品两大类产品的发展路径,转而以用户年龄为分界点,主攻K12领域的学生用户与18-30岁偏职业群体。
  在K12领域,由百度知道孵化而出的产品作业帮在2015年动作不断。这是百度针对中小学生的题库应用,上线时曾被认为是“垂直教育版的百度贴吧”。随着猿题库、学霸君、一起作业网等同类应用的不断上线,K12题库应用市场呈现白热化的竞争态势。2015年2月,作业帮Android版上线语音搜题服务,作为当时第一家推出语音搜题功能的题库应用,作业帮企图以技术层面的创新杀出红海。
  Q2财报发布后,百度宣布启动“航母计划”,旗下十余个优质项目将获得独立发展和对外融资的机会。8月,作业帮在百度外卖、91桌面后成为第三个独立拆分融资的业务,新公司被命名为“小船出海”。有分析人士认为,“小船”作业帮在脱离百度这艘巨轮后,或许能更加集中精力前行。
  同样,K12领域的争夺重点“高考用户”也进入了百度的视线。4月,百度上线了针对高考用户的题库应用——觅题App,10月更名为百度高考App,更加明确了服务高考备考领域的自身定位。
  2015年12月,百度重新调整了教育业务的布局,它在未来的发展思路显得更加清晰。一方面,新成立以百度传课为重心的百度教育事业部,主要面向18-30岁的学习人群,包括大学生、职场用户等,向综合型大平台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原有的百度文库事业部,也将利用自身积累资源,通过百度高考和文库优课(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料检索)两款产品,专注K12领域。同期,百度传课推出面向教学机构的“光合计划”,为合作机构提供便利,降低优质内容产出成本。
  尽管百度早早布局在线教育,却因为战线拉得过长,反被繁杂的业务困扰。如今理清思路卷土重来,或许是在教育领域中实现“连接人与服务”使命的好时机。
  3、腾讯
  握有QQ、微信两大社交产品的腾讯,在2015年,最亮眼的表现也体现在社交上。
  2015年7月,QQ率先推出以校园号为载体的QQ智慧校园,并在五所高校展开试点,涵盖学校的信息安全、学校管理、教务教学、校园生活四方面,方便老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还能根据学校要求定制相关接口,11月正式对外开放。
  2015年10月,腾讯又以微信为基础,发布腾讯智慧校园,旨在为各类学校提供的一体化互联网智慧解决方案,共分为幼儿园版、中小学版、高校版三个版本。
  除了依靠本身产品的布局,腾讯还以投资的方式,弥补了自己在题库和大热的O2O领域的短板。
  QQ智慧校园和腾讯智慧校园这两款产品同时接连发布,似乎已经能看出腾讯的野心。一旦核心教育产品不给力,就反其道而行之,从社交倒推到教育市场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
  另外,虽然QQ智慧校园和腾讯智慧校园的侧重点和基础平台各有不同,但均以校园用户为重点,在发展上免不了会有所竞争。腾讯以互补性来解释这个问题,但现在看来,是否会造成资源内耗还不一定,不过,这也符合腾讯一贯来“多条腿走路”的战略(通过不同事业群间的相互竞争,再优胜劣汰)。但从目前看来,QQ和微信依然是腾讯想要“连接一切”的利器。
  5、阿里
  虽然2015年,阿里在O2O、娱乐、传媒、健康等行业中处处显露“进击”的姿态,但在在线教育行业中,阿里却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淘宝教育是阿里在在线教育布局的唯一核心的自有产品,前身是淘宝同学。升级后的淘宝教育延续了阿里的电商基因,除了青白相间的页面色调不同外,其他与淘宝网别无二致,课程数量、类别都比较丰富,而且,像聚划算、秒杀等促销方式也在淘宝教育上屡见不鲜。
  比较特殊的是,淘宝教育在9月上线了“乡村云端计划”,通过公益的在线直播课的方式,把城市里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缺乏师资的农村进行对接,为品牌加了不少分。
  淘宝教育总监房卉林曾说过,“没有交易就搞不活教育”,在阿里商业基因的感染下,淘宝教育也在向着商业化的方向前进。
  5、新东方
  2015年,新东方在拓展新业务、新合作上,很忙碌。
  4月,新东方先是与国外在线教育巨头Coursera开启战略合作;紧接着是战略投资机器人教育平台乐博乐博和成立新东方百学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这两个项目也成为新东方的素质教育空间计划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月末,新东方在线正式发布B2B业务品牌“新东方教育云”,全面整合旗下B2B业务,开启品牌化之路。
  6月,新东方再次调整旗下业务布局,整合集团的国内项目管理中心、新东方在线的国内考试项目部和各个新东方学校的国内部,成立新的国内大学项目事业部;另外,新东方与ATA合资公司职尚教育旗下在线职业教育网站“直上”也如期上线。
  作为线下传统培训行业的巨头企业,新东方在教育行业已经拥有20多年的经验,被视为传统教育培训行业的领导者。虽然“新东方在线”网站推出时间已超过10年,“颠覆新东方”的口号更是被很多新产品喊了好多年,但新东方在2015年的重点仍然是转型。无论是调整自身业务结构,还是在素质教育生态圈上的布局,抑或是通过合作投资等方式参与其他产品的发展,或多或少都流露出新东方想要脱离原有培训机构刻板印象的印记。
  2015年9月,俞敏洪在接受采访时,给新东方的转型只打了50分,连及格线都没够到。看来新东方在“转型”之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6、好未来
  对标新东方,面向线下培训的好未来(前身学而思)同样面临着转型的问题,而它的对策,则是停不下来的投资和收购。
  在2015年中,好未来一共完成2笔全资收购和5笔投资,范围涉及K12(高考派)、O2O(顺顺留学、轻轻家教)、外语教学(励步英语)、儿童教育(小伴龙)、教师备课(学科网),基本上覆盖了在线教育的热门领域,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亿级。
  “让学习更有效”是好未来的使命。在线教育行业太过垂直和细分,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投资能让每个产品发挥最大的价值。让好未来专注中小学即幼儿教育领域,把其他内容交给资本,好未来的发展也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3-3 10:46:5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