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有其自身波动规律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观察的周期和视角不同,西方学者根据其所在国家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1)以库存变动为研究对象的基钦周期,持续时间3-4年;(2)以设备投资占GDP的比重为研究对象的朱格拉周期,持续时间8-10年;(3)以建筑业的发展周期为研究对象的库茨涅兹周期,平均在20年左右;(4)康德拉基耶夫提出的50-60年一次的长周期,其与熊彼得提出的创新周期长度相当。
  基钦周期 4年
  朱格拉周期 10年
  库兹涅茨周期 20年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60年
  1862年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C Juglar)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被后人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也称“朱格拉”中周期。
  朱格拉在研究人口、结婚、出生、死亡等统计时开始注意到经济事物存在着有规则的波动现象。他认为,存在着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社会经济运动三个阶段中的一个,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与萧条。三个阶段的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周期现象。他又指出,危机好象疫病一样,是已发达的工商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程度内这种周期波动是可以被预见或采取某种措施缓和的,但并非可以完全抑制的。他认为,政治、战争、农业欠收以及气候恶化等因素并非周期波动的主要根源,它们只能加重经济恶化的趋势。周期波动是经济自动发生的现象,与人民的行为、储蓄习惯以及他们对可利用的资本与信用的运用方式有直接联系。
  朱格拉周期一般从设备投资占GDP的比例看出。对设备投资占GDP的名义上的比例、以及2年后的投资收益先行指数 (投资收益指总资本付息前利润率,简单地说就是从企业的收益率减掉有利息负债利息率或金融成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的走势预示着设备投资占GDP的比例。
  海宁认为,中国的经济存在典型的逢二见底,逢七登顶的现象,这是一种朱格拉周期现象。支撑朱格拉周期的还有马丁.阿姆斯特朗的经济信心模型,其中平均8.6年的经济信心周期,的确能够用一代人的成长周期来解释。
  把老美的朱格拉经济周期往后推6个月(因为外贸的时滞约为6个月)得到中国的经济周期。(2001年版,这是因为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是21世纪的事情)。朱格拉周期由三部分构成,繁荣,危机与萧条。
  同样,一个朱格拉周期由三个基钦周期构成。基钦周期是商品存货周期,而朱格拉周期则是资本投资周期。比较典型的是高铁建设周期,公路建设周期,太阳能相关投资周期。投资获得产能的提高,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以获得更高的产能并相互出售这些产能,更多的投资带动了更多的需求从而消化掉新增的产能,但投资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为投资的边际效应,单位投资的收益将越来越小,这将打击后续投资者的积极性并开始减少投资,从而造成连锁效应由投资带来的需求开始减少,新增的产能无法出售,投资进一步减少。这是一个九至十年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