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基本上走两条线:第一,依据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总量与通货膨胀具有某种长期相关性的结论,将货币总量作为一个操作目标或叫中间目标,具体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实现。
第二,依据凯恩斯主义推崇的利率传导机制,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调节总需求。所谓利率非市场化,是指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由央行法定,而无需考虑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联邦基金利率是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美联储会依据自身对经济的判断及时调整这一利率目标。
利率市场化不是说美联储不控制利率,而是指通过市场手段,如改变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的基础货币的供给量,来实现合意的利率目标。而不象我国,利率水平可以由央行随意设定在某个水平。
最大的区别是:在利率非市场化的我国,上述货币政策操作的两条线可以各行其是,互不冲突。而在利率市场化的美国,一旦利率目标被美联储确定,则货币供给也同时相应内生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