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季度乃至更长时间的的投资策略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高频的货币政策紧缩还将持续多长时间。
在这个问题上,市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
1、在央行上周上调准备金之后,一部分市场人士开始接受一个不祥之兆,紧缩可能是个旷日持久的概念,某大行称为“调准备金率超预期,说明政策观望期甚至改善期的条件将不再成立,则民间利率和官方利率进一步偏离,存量财富再配置的方向逆转,市场向上动能不足,甚至具有风险。”QQFQBlAjFk8WA00CWwgfWlc=
2、至少在二季度,“增长”将取代紧缩成为新的主题,某大行的观点是,“前期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通胀形势有所控制,货币政策出现缓和是大概率事件,预计2011年宏观经济增长率将回到2009年水平。”SAVSUlAiRktGBU9UWQwbVAw=
哪一方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我们认为,两种判断都可能因为忽视了货币政策执行的宏观大背景而显得过于狭隘,这决定了货币政策猜测的路径呈现明显“事件驱动”和短视(以月计)的一面,显然,这不利于投资者完善中长期视野。
我们认为:
1、必须把本轮货币紧缩置于从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危机——拯救——复苏——(增长?滞胀?)脉络中,不理解全球央行为拯救经济所付出的努力,就不能准确的体会中国央行的担忧。
2、必须把本轮货币紧缩放在本届决策层整体执政周期的大框架考虑,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决策层如何调节货币政策的度。
3、必须把本轮货币紧缩放在中国正在经历的转型变革之中,不理解转型,就不能准确的认识到货币政策的的方向。
4、必须考虑最悲观的场景,全球当前所走的经济趋势,并不能让我们排除下列可能性,“未来可能与1970-1980年十年间的经济表现有颇多相似点——新兴经济势力的反复、经济增长的反复、通货膨胀的反复、**决策的反复”。这要求我们必须作好应对“滞胀”的准备。GwsHUwF4Qk0VVk1UWF5PUFc=
正如博览首席研究员李宏图先生所言,研究货币政策,必须认识到其首先是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服务,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目标没有达到,货币政策就必须坚持既定的方针和方向。
所谓经济目标,有时间期限之分。从长期经济战略目标看,只要中国经济没有从粗放式增长转到集约型发展,只要货币政策不能与集约型经济相适应,货币政策将长期处于紧缩通胀。
从中期经济目标看,只要仍然存在侵蚀民生购买力的通胀预期依然存在,一切紧缩放缓的感想都不切实际。
从短期目标看,最起码的要求是将过度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回归到“稳健”水平。
这意味着,从中长期来看,讨论货币政策何时放缓意义并不大。
结论:美联储在应对上一次危机(2001-2002互联网泡沫破裂和911)时,格林斯潘将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并在这个水平上维持了12个月。这是07、08年一切泡沫的来源,现在美联储维持低利率的时间将超过40个月,自人类诞生以来,这是第一次。GgpQUgQhERxAA0xXXAgZVlk=
这意味着从08年的那一瞬间开始,人类就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通胀时代,这就是中国央行所必须应对的最大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