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本人,40多岁,现正在一所学校教学,去年8月份从A地方调转到B地方工作,但是,至今仍然为档案的一些琐事烦心。
问题1:档案谁负责?
档案的管理部门应该是各级人事或人力资源部门,里面的文件应该是他们管理,因此,当里面的材料出现问题时,是否应该各级人事部门沟通来解决,而不应该由我当事人来处理。
我的档案现在B地方,B地方说,你的档案有些材料缺少,需要补办,于是,我电话给A地方以前的人事部门,人事部门说不用补办。
为什么材料出现问题,B地方不直接询问缺少材料的管理部门,而必须由当事人在中间糊里糊涂地浪费时间沟通?
问题2:不同地方的人事部门管理档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的档案从A地方转移到B地方,B地方说缺少一个表格,需要A地方的人才中心协助盖章,A地方说他们已经不再用这个表格了,国家说应该简单审批程序,但是B地方说必须要这个表格,最后协商后的结果,A地方说,表格可以盖章,但是档案需要再寄回去。
总结一句,因为两个地方的办事程序没有统一,地方割据,档案被寄过来又退回去,浪费纳税人的金钱。
问题3:档案必须由地方各级部门管理吗?
当事人为了档案的烦琐事,已经先后去各级人事部门7,8次,来回南北方(飞机直飞三个小时,或转飞5个小时)三次,尤其是飞机的误点是家常便饭,严重影响了我的正常工作。
调转工作时,能否实现档案电子化,纸质化材料由北京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如果一个地方需要一个人才,可以获得授权,进入电子系统,查看相关材料。
国外档案管理也这么复杂吗?
我听说,部分高校为了控制人才流动,不放档案,档案已经成了可以阻挡人才正常流动的一个重要阻力因素,这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问题4:人事部门是否应该从一个控制部门转型,变成一个服务部门?
我去B地方的人才中心已经2次了,4天前刚去过1次,突然今天告知,还要再去一次,您能不能一次把所有问题告诉我,让我当天解决,难道,作为行政老爷的您,不理解作为一位普通大学老师期末有多忙吗?出题,期末复习,答疑,科研任务完成,毕业生材料汇总,等等。
每次去,如果顺利办完,我就谢天谢地,好像我得到大奖一样,如果没办完,我需要认真听您的指示,认真了解该如何办理。我是一位大学副教授,却要听一位年轻人指手画脚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