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2174 2
2009-09-23
1、马克思的一句话“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劳动同时只是当做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的形式蓝色部分怎么理解?另外,他老人家怎么老把话说得这么绕口啊……
2、为什么说货币的产生并没有消除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而是进一步发展了商品的内在矛盾?
3、请结合我国事情谈谈怎样理解“社会形态可以跳跃式发展,社会经济形式不可跳跃式发展”

THX~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24 22:28:07
1、物的人格化指物由人创造并处于在社会关系中,由此物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比如金钱,金钱是物,但是却体现了任何人的关系,人的经济活动受其制约,好像金钱是主人一样,从而获得了人格特征,甚至受人崇拜,者可以联系“商品拜物教理解”。“商品拜物教”的相关类容也是在讲完商品内在矛盾之后引出的。
    人格的物化同样是在上述过程中产生的,比如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不断的追求剩余价值、不断地的积累,好像失去了独立的自我,其行为围绕资本的逻辑展开,成为了资本的奴隶。
    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侧面。一般考试不会考这类问题。
2、自己复习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概念和矛盾,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这对矛盾只有在完成交易,商品卖出去了进入消费(或生产)而不是继续交易了,矛盾才消失。货币的作用无非是使以前的“物物交换”更方便,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从而货币作为了价值的直接体现,但是这并没有消除商品内在矛盾,商品还是只有卖出去了才结束。
    为什么说发展了内在矛盾,就是因为“物物交换”的时候买卖同时发生,货币出现后,买卖在时间空间上分离,可能倒是大规模的“生产过剩”,也就是商品大量卖不出去,换言之,经济危机得以可能。
3、在教科书上找准概念,区分好这两个概念。比如我们可以跳跃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但是却不能跳跃商品经济,因此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果不说这么拗口,怎么表达他的意思呢?马克思的语言和思维受当时德国哲学影响很深,和那些作者比起来,这些话很顺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5 00:20:25
明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