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兹堡20国集团(G20)峰会上肯定会有更多人拍打桌子,强调消除全球失衡的必要性——更多的人则会对中国消费者不屑一顾。考虑到中国人背负的养老金、医疗和教育等种种资产负债表外的负担,人们普遍认为,不能指望中国的平常老百姓会替代美国的普通民众。
或许的确不能。但中国的消费不足问题常常被过分夸大了。过去30年,个人支出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增长率的比例略低于60%。
近来,支出已开始提速:在2006年至2008年中,消费的年增长率超过了 8%——位居亚洲之首。较之美国10万亿美元的消费,中国1.6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1%)的消费仍相对较少。但不妨考虑一下趋势。去年,中国在可买卖商品上的消费大约增长了2750亿美元,是美国的9倍。
对于G20而言,与其催促中国消费者购买更多的汽车和冰箱,还不如把重点放在一个更重要的抑制消费的因素上:过于廉价的货币。近来,政策制定者在这个问题上变得羞羞答答起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季度回顾指出,低估人民币币值是一个“合理主张”,而奥巴马(Obama)政府起先有关中国“操纵”汇率的言辞也有所缓和。
这当然是一个棘手的话题:中国通过买入美元限制人民币汇率走高,而其中的大部分都回流向了美国国债。但限制中国人消费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购买力。从市场数据可见一斑:从密切跟踪1至8月份现货价格的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NDF)目前的价格看,市场预期两年内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4%。
如果G20真想解决严重的长期失衡,那么,它应该从人民币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