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泽厚的《论语今读》 □左成军
《论语》即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小册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东方世界的《圣经》。然而,现今能真正完整读过《论语》的人却少之又少,其后果是年轻一代(尤其是80,90后)主流价值观的丧失,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深受其害。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这恰恰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遗产。可能有人反驳说,现代社会有现代文化,你这是因循守旧、顽固不化。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论语》中的某些东西正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学会做人之道,处世之道,为政之道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之道。一个“恕”字是孔学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个字,说来简单,如果真能做到那我们离和谐社会就不远了。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论语》只是中小学课本中所提及的那几句,当然也有很多所学的成语源自于它(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缺乏对《论语》及孔学的系统了解,因为现在大家觉得没有必要,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社会,学习陈旧的儒学思想有何作为?恰恰错了,我们正式缺乏这些!我是学经济的,这几天一直在读《论语今读》,以至于没有碰我的老本行,但我觉得读这本书值得!我并没有放弃经济学转而学习国学,我是要试图结合二者。市场经济中的人都是利己的,利己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过容易“过”。现在我们的社会虽然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问题也不少。腐败盛行,道德缺失,犯罪屡禁不止,一方面可能是制度的原因及法制不健全,但教育的不完善及不恰当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我们要不断的发展经济,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同时我们更要注重教育和文化建设,而孔学的精华是我们需要大力提倡的。
《论语今读》,36万字的篇幅,我用了4、5天的时间将其读完。期间我没有看经济学,不过还是要补上来,因为经济学是我的主修。不过我对国学(尤其是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相信它对和谐社会的结构大有用处,所以我决定今后以学习经济学为主,国学为辅的学习方式。研究国学既能陶冶情操,更能安邦济世,何乐而不为?经济学知识作为我的专业知识,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则作为辅助知识,二者结合,相得益彰!这所谓君子不器,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二者!
读了本书之后,可以说是受益非浅,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了些许的了解,我知道了中国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罪感文化,我们是乐感文化。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半宗教半哲学的,可以说孔子是实用理性主义者,我们只承认一个世界,而不是西方的二个世界。当然我现在对这些只是了解一点皮毛,我很惭愧,直到研究生才对此有所触及,中学大学我干嘛去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还是我的自觉性及认知能力问题?可能更多的还是自身的原因吧!
李泽厚老先生是值得敬佩的,他对论语的“译”和“记”都非常精彩。其认为:“‘仁’是孔学的根本范畴,是人性结构的理想,由‘礼’归‘仁’,是孔子的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孔学由仁开始塑造一个文化心理结构体,如果说的耸人听闻一点,也就是在制造中国人的心灵。所以我才说孔学是半宗教半哲学的。因为它虽然没有人格神的上帝,但是在塑造、形成和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上,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不相上下。而儒学子所以不是某种抽象的哲学理论、学说或思想,其要点之一正在于它吧思想直接诉诸情感,把某些基本理由、理论建立在情感心理的根基上,总要求理智与情感交融,至今中国人仍爱说‘合乎情理’、‘合情合理’,便是它的表现。”以上是李泽厚的一段话,较为深刻,发人深省!同时李泽厚指出孔子在论语中是活生生的性情中人,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十全十美的圣人形象,所以说儒家思想显得更加的鲜活,更能成为治世之道。中国儒学重人轻法,至今还可以看出我们有“人治”的思维在其中,这是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啊!以前我也认为要消除这种思想,法治社会怎能有“人治”的思想!这是民主的障碍吗?是否可以“以法制为主,将‘人治’思维转化为构建以人性为稳定社会的想法?因为儒家强调做官为民,强调修身而治国,这是要倡导的,同时以法制委主题来规范!正如李泽厚指出的宗教性私德和社会性公德的问题,如何把握,是维持社会稳定、生存和延续的关键。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