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距离高考成绩公布还有一段时日,但高校招生计划已经陆续出炉。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招生专业出现明显变化,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学科成为新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32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高校新设大数据专业,主要原因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且面临各层次人才短缺困境。
大数据产业的火爆已有目共睹,随之而来的是产生大量相关人才的需求。据预计,到2018年,大数据或数据工作者岗位需求将大幅增长,分析师、经理等岗位缺口将高达150万。
尽管高校设立大数据专业有跟风嫌疑,但大数据产业的前景确实毋庸置疑。大数据领域对人才的渴求,为考生选择专业提供了一定指引。
大数据是当前无可争议的热门产业,因其瓦解及重建了现有的产业和商业模式,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鉴于此,大量资本、企业争相涌入、抢滩布局,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
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2013-2015年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00%。2015年,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已达46.8亿元,预计到2020年超过500亿元,增长迅猛。
除了本身市场规模增速惊人,大数据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同样十分明显,因此备受地方ZF推崇。截至2017年1月底,全国有37个省市出台与大数据相关的规划或文件。剔除重复计算,14个省市规划到2020年大数据产业规模总和达到28400亿元,远超国家整体规划要求。
不仅如此,各地还加快建设大数据交易平台。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20余个大数据交易场所,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量将达到30个。
既有相关政策扶持,也有具体发展目标,这充分反映了地方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热情,也意味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再获动力,未来将延续高速增长。
不过,当前大数据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壁垒、标准不统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依旧突出,制约着大数据产业进一步发展。接下来还需加快扫除阻碍,推动大数据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