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学里说:“会抱怨的顾客是好顾客”,我是教市场营销的,所以,前几年到中国邮政“享受”的时候,总会抱怨,并以以营销老师的姿态与中国邮政的工作人员吵架。而现在,我不会再吵了,因为以后打死也不会再去享受这种服务了。我开始思考,如果国家不保护中国邮政,中国邮政是否会倒闭?
最近,我享受了上海邮政两次服务:
第一次2009年3月,寄包裹。那是我主编的一本书,为其他几个参编者寄送。刚好那天有点急事,而且学校门口刚好有一个邮政局,我就没有等快递。在邮政局,我把分别寄给长沙和杭州。我没有选择挂号,选的是普通包裹。工作人员是“爷”态的,价格是贵的,时间是长的,包裹能不能寄到是没有保证的。具体如下:寄到长沙花了16元,大概十天到,我问要是没有收到怎么办,工作人员回答说没有收到他们也没有办法,没有责任,因为我花钱“享受”的这个服务、这个交易是没有凭据证明的,所以,丢了白丢,除非你挂号,或者EMS。那次,我自认倒霉。
第二次,2009年9月28日,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早上,我十点有课。我早上忙点别的事情到九点,而我爱人让我把他在淘宝上买的一件衣服快递回去换一件小号的。我叫了快递,说十点才能来,而我马上要上课,下午也有课,没有办法了,又到学校门口的那个邮政局。这一次是这样的:我选择EMS,从上海到南京,两件裙子,31.8元(邮政给了一个很好、很厚很重的包装袋),说两到三天到。我寄了,自己觉得自己太傻X!!!!!!同样的服务,民营快递的服务是这样的:上门取货,上海到南京,10元,第二天到。(我在那条裙子里面还夹了5元钱,那是南京商家给我快递回上海的邮资!!!!!)我一直没有给我爱人说我选择的中国邮政的服务,也没有给别人提起我用的是中国邮政,因为我不想被鄙视!!
这一次,我真是感受太深了,10元(5元)VS 30元,这是一个怎样的行业啊???????我也在咨询行业做过,以前真没有感受过哪个行业里面的竞争者之间价格差异能如此之大,而且还是价格高的质量低,价格低的质量高!!这个价格高的“市场领先者”还能够生存的这么光鲜,还能做领导者,不被竞争者踩到脚下?然而,现实中的邮政员工透露出来的气息是这个企业很牛,超级牛,甚至有朝一日能进世界500强了!?我倒
又闻中国要颁布新的《邮政法》,“同城50g,异地100g,民营快递谢绝经营”也许是我的误读,这是不是又在尝试把我们的“阿斗”扶起来?
我怕我是愤青,对中国邮政太不了解而乱发评论。所以,我特意打电话向三位在中国邮政工作(过)的本科班的同学咨询。一个在中国邮政总部,一个在东莞邮政中层,一个已经跳出来(因为他说不想做那只温水中的青蛙)。大概了解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中国邮政的员工在大部分城市,在社会阶层中属于中上层。
第二,中国邮政为什么定价要比民营的高很多?这个和第一点有相关性。中国邮政60万员工,大部分员工都是社会中上层,那么自然员工工资占了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况且,中国邮政很多员工都是大学生啊,你看民营快递的快递员都是民工!?当然收费也要高点。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这让我想起制度经济学里制度的重要,政府给邮政舒适的阳光花棚,让大学生都成了“爷”,残酷的竞争让民工也能提供很好的服务!我又想起中国反腐中的制度反腐与道德反腐问题,也许,只有上帝知道,上帝才是道德楷模。
第三,关于中国邮政的流程再造。中国邮政也搞ERP,也上SAP,当然费用动则上几百上千万。效果如何呢?据同学介绍,邮政也想把成本降下来的,也想把效率提高的。但是我想,邮政的铁饭碗,能上不能下的机制,以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邮政员工的观念,会使得再好的软件,再好的系统也运行不起来的。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思想观念下,我很难想象中国邮政的命运。
第四,政府给予中国邮政的政策保护是应该的?据邮政的同学说,邮政承担着很多偏远地区的邮政业务,这些是赔钱的,但是这是邮政的职责;邮政承担着很多机密业务,这些要保护的;邮政承担着很多重要信函的保驾护航业务,这些是只有邮政能做的。所以,中国邮政是要保护的,不要把邮政单纯看成企业!?
我每次上第一堂营销课,总会先问学生:老虎强还是老鼠强?这学期开学,我开始用中国邮政与民营快递来解读了。中国邮政确实是一个老虎啊?谁说不是呢?营销中说:渠道为王、终端制胜,你看,中国邮政的终端是多么的密集啊!然而,营销中还讲“行商坐贾”,行商要行到消费者跟前、眼前,行到消费者心中,坐贾是坐在办公室“等靠要”。哪个更有竞争力,其实一眼便知。中国邮政的终端是死的,民营快递的终端是活的。死终端在空调房中优雅留给自己,把傲慢留给顾客;活终端在严寒酷暑中把邋遢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顾客。这是一种怎样的对比啊!!
事实证明:动物园的老虎,被人保护得越体贴周到,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越来越差。而老鼠,打得人越多,环境越恶劣,其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越强。中国邮政是不是应该学学老鼠营销了?
但中国邮政一直还自我感觉良好呢,中国邮政认为:在普通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那里的口碑一直是不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消费,甚至是品牌依恋,也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
但是,有几个问题:第一,未来的消费主体:年轻人没有这样的依恋和忠诚;第二,品牌依恋的形成有一个条件是品牌信任,而这个信任机制在逐渐被邮政自己所摧毁;第三,营销实证证明:可选品牌的增多,会提高品牌转换的可能性,竞争的加剧使消费者品牌依恋和忠诚越来越难;第四,网上交易的不断发展,对快递业是绝对的利好,但这绝对并不是对中国邮政的利好而是相反;第五,中国邮政目前的盈利业务如:汇款,主要原因是:一部分消费者对金融业务这个服务产品的了解程度有限,以及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薄弱,只要条件改善,中国邮政的这一优势马上会丧失殆尽。
不过,在中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确实啊。“我们企业亏损,却还要承担社会责任”,那我当然要哭点政策过来啦。说得好,自己体内的奶消化不良,所以当然要不断从外面输奶进来啦,但愿政府的奶源无限!
未来的邮政快递业的蛋糕其实会越来越大,可惜了,中国邮政躺在几十年垄断形成的习惯消费以及脆弱的品牌依恋上睡大觉,中国邮政要吃到这个大蛋糕是不容易啦。民营的快递霸主不要几年就会形成,这样的趋势政府是很难阻止的。聪明的政府其实应该完全放开邮政业,当然政府可以把机密邮政和赔钱的“平信”类业务设为公益部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75061&page=1&from^^uid=113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