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2044 8
2009-10-03
我们了解农民吗?
王家范
  在没有政治或其他外力的强制干预下,自主的“经济人”之间是可以达成双方情愿的经济协议关系,而这种协议关系的灵活性及其多样性,往往超出学者自身的想象力。
  最近三十年里,“三农史”研究的视野不断得到开拓。由史料开发带来知识量的大幅扩增,已经有可能从同情地描绘农民艰辛困苦到铤而走险,转而进入到对他们不同时空条件下,平日的利益诉求、经营机制、市场回应,乃至群体状态的动态变迁、区域间的差异等等,作较为深入的专题探索。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各种活跃表现,显著推动着“三农”研究的逐步深化。我们对农民群体的了解开始摆脱居高临下的“他者”心态,谦逊地力求进入农村和农民的内部世界,把握第一手史料,寻求平凡和真实,这是最值得欣慰的进步。城市化的高潮,丝毫没有减弱对农民、农村乃至乡土社会的关注度。相反,因为“三农”的走向在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社会的关注度预料还会有所提高,新的问题还会不断被提出。
  尽管成绩喜人,但谁也不敢说我们的研究完美到所有问题都足够清晰无误。其中有一个就是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专题研究里,还是多少反映出我们对农民是既熟悉,又不完全熟悉; 既了解,又不透彻了解。本文限于篇幅,想挑出三个问题稍稍铺陈议论一番,不作进一步深究,只是希望能引起读者和同行对这个问题的关心。
  
  农民有“经济理性”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理论必讲新进口的舶来品。据黄宗智说,如何定义农民的特性,外国有三种学派:生存派、被剥削派和理性小农派。若再加上黄宗智自己的“商品小农派”,有人说总共是四派。
  不少人只管依着一种外国学派的说法,拿出有利的史料做佐证,尽情发挥,批驳“他者”。这四种品性是相互排斥,还是相互兼容,多置之不问。我现在的疑问,这四种品性放到任何人群那里,不都普遍适用?城里人,镇上人,乡下人,识字的,不识字的,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只有外星人还属于未知数。为什么偏偏要把这些共享的“人性”专派到“农民”的头上?我较早被养成了对理论的偏好,但到了年老,反而有所淡薄。原因是阅历告诉我,生活强高于理论,经验事实要比单一的概念复杂千百倍。克服理论和概念的绝对化,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丰富的“事实世界”中去,回归知识检验一切的老法子,靠丰富的经验事实修正理论的不足。
  拿一个具体事例来稍为深入地讨论一下,农民是不是保守落后愚昧,缺乏经济理性?
  大概上海市周围农村出生的,会知道有俗称为“铁搭”的这件江南特色农具,从宋元年间兴起,一直到现在,农民用它耕地碎土、平田起埨、挖沟排水,简单而实用。但颇有一些注重用工具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作为经济增长标志的学者,针对江南农民不用江东犁(曲辕犁)而用铁搭,弃畜力而用人力,定论为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力已经停滞不前乃至衰落。因为用牛拉的江东犁,“中等之牛,日可犁田十亩”,而用铁搭耕地,“人日一亩,率十人当一牛”(顾炎武),工效十分悬殊。有李伯重教授站了出来,援引陈恒力、游修龄等农学史家的研究成果,为之辩护说:铁搭虽然简单,但却是一种适合土壤黏重的水田农作的高效率农具。太湖地区的水田土壤黏重,一般牛耕既浅而又不匀;如用铁搭,虽然功效较低,但可翻得更深。深耕可以加厚土壤的耕作层,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延发展;可以使土壤容纳更多的肥料;可以使土壤疏松多孔,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因此明代江南农民使用铁搭进行深耕,无疑对江南平原的农田改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铁搭的使用,不是一种技术的倒退,相反是一种进步。对江东犁不适合水田,有专家撰文批评,认为李氏所说不实。
  随后的讨论深入一步,跳过先进、落后之辩,探究江南农民何以会弃牛耕而用铁搭?曾雄生认为,农户用铁搭不用犁耕,根本原因是养牛的成本太高,贫户养不起牛。他引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史料作证:“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证据、思路都是好的,可惜仍固执于先进、落后的成见,对“便”字背后的意义漏过了。到了李根蟠教授手里,便点准了穴位。他说:从唐宋的有关诗文中可以看到,农民只要收成较好、手头较宽,总是尽量置办耕牛的。到了明清,放弃牛耕却成为贫苦农民的“理性”选择(理由同前)。这里我再补充《浦泖农咨》的说法:“耕牛,用水牛黄牛二种,价亦不甚悬殊。其最上者须四十余千,递减至七八千而止。现在通行者,大率二十千左右而已。计一牛之力,除车水外,可耕田五六十亩,自四月至九月,不须上料,但得一人斫青草饲之。九月以后,每日饲以棉花核饼两张,稻草三十觔。统计之,亦日须七八十文。”这段材料除了再次佐证养牛非有一定财力之家不能办以外,还与农户耕种面积(五六十亩以上)有关。明清史料透露出耕田较多的“上农”,他们多数仍选择用牛犁,因为农时紧张,必求工效和“速度”。对大多耕种只有十亩以下的小农,靠“多劳”也足够应付耕地下种的农事节律,力气长在身上,比较“经济”,不用牛也可以产生不低于上农的经济效率。要说“无奈”,不在这里,却在他们没有“财力”占有更多的田地。这叫什么?“量力而行”。“量力而行”,不也是一种经济理性吗?何谓寻求“最大利益化”?在经济学上叫做“边际”最大利益化,通俗地说,是在你经努力可以达到的范围内寻求最大利益化。不顾客观条件,要上就上“先进生产力”,如果在零碎泥泞的江南水田里,买一部“东方红”大功率拖拉机甩派头,那只会在违反经济理性的官僚主义“行政命令”下才可能出现。农民是万不会干这等傻事的。理由很简单:不上算,不实用。
  
  农民与“经济协议”
  百年来,我们的进步要感谢严复引进“进化论”的鼓动,但也带来了绝对化的“污染”,故而近二十多年里,“进化论”备受批评。细究起来,怪别人是没出息的表现,要怪就怪我们自己不好好直面生活现实,把经念歪了。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3 10:08:33
先讲最俗的一个生活感受作为引子。原先我也曾误以为先进的大超市会把一切落后的小地摊杀得“死光光”。过了一段日子,才发现许多赚不了多少钱的小商品,超市是不会进货的,因为“商场”的各种成本加起来,卖微利的东西等于亏本。我现在离不开拐扙,末梢着地的橡皮套必须富有弹性才用得出力,可磨损也厉害。坏了,到哪里去买?正当我无所适从之际,突然发现附近强家渡地摊上有,大小各色橡皮套齐备,服务态度又好。所以,我得出一个生活小经验、社会大道理:大超市、小地摊应该共存共荣,这是一个懂得生活复杂性的社会管理者应有的“经济理性”。

  经济协议也是一样。谁不高兴拿最高的工资?找得到这样的老板吗?老板肯给你吗?获得好的工作协议是需要机遇和条件的,这已经是今天任何人都能接受的现实。过去可不是这样,别人高,自己低,吵着要“平均”。回头就说农民。失地、买地、租地,这历史至少也有二千年左右了,现在时兴叫“土地流转”。租地的农民叫做佃农,有所有权的业主(田主,但不一定等于土改划的“地主”)把田地使用权、经营权定期“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后者以地租的形式偿付承租的“租费”,耕地收益权则由业、佃双方按协议“分享”。过去只看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实际经济事务中“四权”集于一身的不多,这个道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兴承包制,大家才弄明白。

  很长一段时间,我相信经典教材给出的理论,从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是一种由落后到进步,“放之四海皆准”的演进模式,也是衡量经济形态先进与落后的一个“标尺”。前几年找来新编《嘉定县志》、《宝山县志》查考,发现直到土改前,经济进步的上海地区农村,恰恰是三种地租形态同时并存, “先进”的货币地租并不一定占优势。其中有一种叫做“脚色田”的,就实行劳役地租。讲得比较详细的,是由苏南行署1950年内部印行的《苏南农村经济资料》,为当时供土改宣传用的调查报告和新闻报道汇编。其中第四辑,由一位劝导人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朋友费心全文码出,贴在网上。现在看来,如何看待农村世界发生过的经验事实,一是要有材料,二是要学会分析。两者缺一不可,才会有意外收获。

  据这份调查报告说,租种“脚色田”的佃户既不交实物地租,也不交货币地租,而是以力役代替。每亩需提供的工数,各地不一样,一般从四十五至二十工不等。当时耕种一亩田每年平均需要的工时数约为十七工(一说十八工。粮棉兼种的要更多,嘉定宝山就是这类地区——引者),如以“脚色田”每亩需四十二工计算,那就是佃户租种一亩“脚色田”,要为田主无偿耕种二亩半田(但田主需供饭菜,折算也偏高,此处不赘——引者)。报告又说:出租“脚色田”时,每亩力役工数同时也折合成货币数,佃户不能出工或业主对出工用不了时,即由佃户按工资数找给业主。业主若多用工时,也得按工资数找给佃户。

  出租“脚色田”,苏南以嘉定、宝山两县较为普遍,松江等县也有一部分。当时嘉定徐行区由统计得出,全区出租田中“脚色田”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只算佃户佃入部分)。该区泽塘乡俞家湾村,全村出租土地均系“脚色田”。村里占有四十亩以上土地的共有八户,每户都有“脚色田”出租,最多出租十五亩,有五个“乡邻”(即佃户,每佃户平均租得三亩——引者)。俞某家里七个人,土地六十亩,出租“脚色田”十亩半,有三个“乡邻”,自己家中有四个成年人,但参加劳动的只有俞妻一人(从别的材料得知,有不少男人兼做副业,例如裁缝、泥水木匠,甚至兼营商业,跑单帮,做小生意——引者)。南翔区静安乡一户半地主式富农,出租三十亩,有十五个“乡邻”,自己经营土地五十亩,大部由种“脚色田”的佃户耕种。出租“脚色田”的一般是小地主与富农,大地主没有“脚色田”出租。

  这种情况存在于民国时代,可能起源还会更早些。报告意在揭露这种“劳役地租”的剥削率比“实物地租”高,计算下来要超过一至二倍。这是究问其一,不问其二。这种“制度”能较长期、较普遍地存在于一个地区,总有原因。否则,怎么能达成这种看似“落后”的经济关系?换一个角度看,为什么不能说这是在特定背景下出现的“以耕地换劳力”和“以劳力换耕地”的民间经济协议?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3 10:09:06
所谓特定背景,就是江南地区早在明清时代,农民的家庭经营规模已经发生了变化,更趋向于小规模的粮食精耕细作与耕织(植棉养蚕与织布缫丝)结合,收益虽比过去为好,但对劳力与工时的需求也很高,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对此,李伯重在广泛引证明清农书后所得结论:一户农家的平均耕种能力在十亩左右。入至民国,以上海川沙为例,黄炎培派其亲妺组织下乡普查,所得的情况“大概夫妇二人,两三个幼童帮助,可种十亩田,但农忙时仍须雇工”(民国《川沙县志》)。这就出现前面的情况,像南翔那家“半地主式富农”有田八十亩,若全部自种,至少要雇长工三至四个(经土改调查,1949年前后,苏松一带农村,长工每年仅工资至少是三至五石米,不包括伙食与其他待遇),农忙时还须添加若干短工,收益扣除工费,所得不甚理想。所以,明末清初桐乡两部农书都是劝人“多种不如少种好”,慎用长工短工,“贫瘠田十亩,自耕尽可足一家之食,若请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石田者,实际收入一亩仅得一石米)。我们看到的结果,是那个“南翔人”选择了自种五十亩,再用十五个“乡邻”来代替长短工,这就是他出租三十亩“脚色田”的利益考虑。对于少于十亩地的农民,则靠租用“脚色田” 来补偿耕地的短缺,尽可能换得一家生计必需的“最低必要耕地量”,也是一种“经济理性”的获利选择。还可注意的是,承租者与出租者为“乡邻”关系,住处与耕地都紧相毗邻,出工者容易“两头兼顾”,双方对遵守协议的信用程度也比较放心。一个愿租出,一个愿承租,“协议”就达成了,都是据自身情况,计量过利弊得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经济行为”。这或许就是平常所说的,江南人在经济上比较“精明”。

  如果看一下同书所载的当时对十六县九百六十四乡调查所得的土地使用情况表格(从略),就知道农民(这里我把自经营的地主和富农也看作是广义上的 “农民”)都会充分计算自己的财力和劳力如何运用,方得“利益最大化”。财力好的追求最高耕地限量,差的需力保最低必要耕地限量。因此连地主、富农、中农、贫农乃至雇农都“佃入”土地不等。所以,租佃关系在实际的农村世界,真要比我们教科书上说的复杂多了,各人的“阶级”成分也没有“理论”上说的那么单一。有兴趣的读者可找来细细琢磨,不能在这里深究。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一观念在中国特别强烈。但是,对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历史变动,近代以来多归入阶级和剥削一类的政治范畴来评估,忽视经济自有的运行逻辑,把“耕者有其田”理想化和简单化。近三十年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许多新现象,给了学者以生动的“经验事实”启发。租佃、雇佣关系,反映了物权(或资本)与劳力(体力与脑力劳动)两种资源主体间在交易场合下构成的一种协议,是双方可以有条件地互相接受的经济契约规则。例如民国时期的马陆乡,外来“流民”无屋可居,更无能力支付租地典金,业主则把荒地或半荒地出租给他们,由他们垦荒成熟(不需交地租),并允许在田边搭棚居住,提供种子肥料等物力上的帮助。待变成熟田后,即收回自耕或转为租佃。这就启示我们,在没有政治或其他外力的强制干预下,自主的“经济人”之间是可以达成双方情愿的经济协议关系,而这种协议关系的灵活性及其多样性,往往超出学者自身的想象力。它是一种民间性的创造。不少当政者对这种创造力往往估计太低,喜欢自作聪明、越俎代庖地用行政命令来划一设计或指挥农民,效果适得其反。其实,对政府领导部门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给予这种协议以法治上的规范,对双方应得的协议权利给予法律上的保护。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3 10:09:44
未来还会有“乡村景观”吗?

  好几年前,买过一本法国人写的书,书名叫《农民的终结》。望文生义是经常会犯错的。这位学者最后的结论,是说自给自足的“小农”必然地要被终结,但恰恰不是、也不能是“农业的终结”或“乡村生活的终结”。近二十多年里,我国学界关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持续在进行着,意见相左相右,至今分歧还很严重。

  一天,退休多年的楼上邻居,兴冲冲地跟我说,党支部组织他们乘车去南汇乡村“看菜花”。“看菜花”变成了旅游节目,新鲜。这就勾起了幼年时在一望无际的菜花田里嬉耍“捉迷藏”的情景,那是一片金灿灿的世界,何等壮观!(顺便说一句,纯菜油清淡香醇,现在讲究少油,菜油是最佳选择。可商家却用进口大豆做豆油,恶劣地排挤传统的菜油,市场上买不到纯菜油。菜花田也因此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这里,我郑重推荐复旦大学王建革教授,他连续发表了好几篇探究江南传统农业技术,包括土壤改良、生态环境、乡村景观的系列史学论文,引人注目。论文征引材料广泛厚重,见解有深度,而我更喜欢他背后的社会关怀,三分怀旧,七分忧虑。这里不能细说,只引一段与本节有关的。他在《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的结束语里说:“太湖地区水稻土发展最好的时期应该在明清时期。历史上的水稻土的培肥不但与技术有关,也与水利制度和地租制度有关,但归根结底是人通过技术来影响土壤肥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传统农业越来越少,以后的时代是化肥的时代,三中全会后有一段时间还有人挖河泥,但到以后就没有人挖河泥了,水旱轮作也消失了。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开始进入农田,那个有机、生态的时代几乎成为记忆了。现代的旅游者在乌镇和南浔看到的江南景色,实际上不是传统江南的主色调,传统江南的主色调在农村,是圩田、秧苗、桑树、鱼塘,和不断农忙的人群,这些人有相当多的人在挖河泥。经典的江南农民通过提高劳动力投入实现高产量。嘉湖一带的农民几乎是中国最繁忙的农民,因为除了农作外,还要养蚕。这里的农民以他们的精耕细作长期支持着中央政府的粮食供应,也支持了中国最发达的市镇经济。”(引者附言:江南古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困难,也在“本色”自然景观的破坏上,至今还不甚觉悟。)

  王建革详尽分析了挖河泥对土壤改良、河道疏浚、水质环境改善的作用,里面藏着的科学道理一大套,对今天的城里人,恕我不恭敬地说,可能是“对牛弹琴”。因为他们看不到,已经摸不着边了。

  挖河泥,苏南农民俗称“罱河泥”。所幸无锡有位徐学平网友,写了一篇怀旧的散文,演绎此情此景,风韵犹存,为让大家分享,不惜篇幅转录于下(略有删节改动):

  罱河泥,那称得上是水乡平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栖息在竹影婆娑的泥塘口,抑或走在蜿蜒曲折的田埂上,远远便可以看见麦苗深处散落着数十根竹梢正在有节奏地上下簇动。走近了,才知道河里横竖地排着七八条罱泥船,船只缓缓荡于中流,一条船两个人,一人撑篙一人执竿,分立两侧船舷,罱竿开合,脚踩跳板压住船身,使尽全力将那种罱泥的夹子伸到河底,两只大手用力将两根分开的罱杆紧紧夹住,然后慢慢拖起沉重的罱头,任它在船沿边划过美丽的圆弧,再艰难地提上船舱,松开夹子,便有河泥落下来,发出悦耳的声响。那肥沃的河泥黑得发乌,油光闪亮,散发着阵阵水草的清香。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河泥也是农家的一件宝。乡亲们罱河泥是为了用它来沤塘肥地,罱上来的河泥一船一船地被挑上岸,又将被一堆堆地摊放在麦田里。小麦在河泥的滋养与簇拥下不畏严寒地生长,它们焐热了庄稼,也焐热了农家人的希望。罱河泥实质上也清理了河道,其实,这在无形中又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被清理过的河流在阳光的映衬下也越发清澈了起来。

  我说这些,承认自己有严重的恋旧情结,但也不完全。当前有些事很是刺激我,不吐不快。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三农问题”专家,驰骋他的“现代化” 想象力,说道:“在现有土地上扩大粮食生产规模,走粮食自给自足的道路,将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甚至将使中华民族与现代化无缘。不计劳动成本的精耕细作,已经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主张“在国际分工的大框架内解决中国粮食供需,成为粮食进口大国,只留少数优质农田、少数的农民实行大规模的现代耕作方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真想不明白,像中国这样世界上少有的人口大国,丢掉了粮食农业,靠外国人来养,怎么就不怕别人掐脖子?怎不考虑无粮可买或买不起时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什么“生态成本”,尽是城市吞噬乡村,这生态会好吗?你拿得出什么让绝大多数农民都移到城市的经济法道?没有,你说的“农业现代化”,就是镜中花、水中月。与之同调的却颇有一些号称“名人”的,说的人“满纸荒唐言”,看的人可是“一把辛酸泪”!

  以小人之心度量,那些人不会对历史全然无知,真有点怀疑他们是不是有意或无意地在为加紧批转农地、发力扩展房地产敲边托底?道理并不复杂,越是城市人口猛增,对商品粮的需求、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就越是紧张,就越是需要有优良的农业保底护航。田园将芜胡不归,归来自足做地主。有经济头脑的人,迟早会觉悟到农业是可以生财致富的“绿色产业”,家庭农场的“农民”会是最健康长寿的人群。我猜想,那些现在被人看不起的穷乡僻壤,会是将来居城后心力交瘁而豪气犹存的英雄们(包括进城农民的后代)再创业的上佳选择。一片绿色的农田,围绕着绿荫丛中乡村小庄园,那才是“人间天堂”。遍地耸立水泥森林,所谓“家庭花园”活像盆景,“社区河流”似小沟,“城中湿地”也没有半塘水那么大,有什么好?都市里的乡村,乡村里的都市,总多脂膏味,粉黛气。为着让生活更美好,为什么城市与乡村不能各行其道,各擅其胜,多一点不同生存空间的媲美、人类维生养老的活法? (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3 10:13:14
未来还会有“乡村景观”吗?

  好几年前,买过一本法国人写的书,书名叫《农民的终结》。望文生义是经常会犯错的。这位学者最后的结论,是说自给自足的“小农”必然地要被终结,但恰恰不是、也不能是“农业的终结”或“乡村生活的终结”。近二十多年里,我国学界关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持续在进行着,意见相左相右,至今分歧还很严重。

  一天,退休多年的楼上邻居,兴冲冲地跟我说,党支部组织他们乘车去南汇乡村“看菜花”。“看菜花”变成了旅游节目,新鲜。这就勾起了幼年时在一望无际的菜花田里嬉耍“捉迷藏”的情景,那是一片金灿灿的世界,何等壮观!(顺便说一句,纯菜油清淡香醇,现在讲究少油,菜油是最佳选择。可商家却用进口大豆做豆油,恶劣地排挤传统的菜油,市场上买不到纯菜油。菜花田也因此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这里,我郑重推荐复旦大学王建革教授,他连续发表了好几篇探究江南传统农业技术,包括土壤改良、生态环境、乡村景观的系列史学论文,引人注目。论文征引材料广泛厚重,见解有深度,而我更喜欢他背后的社会关怀,三分怀旧,七分忧虑。这里不能细说,只引一段与本节有关的。他在《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的结束语里说:“太湖地区水稻土发展最好的时期应该在明清时期。历史上的水稻土的培肥不但与技术有关,也与水利制度和地租制度有关,但归根结底是人通过技术来影响土壤肥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传统农业越来越少,以后的时代是化肥的时代,三中全会后有一段时间还有人挖河泥,但到以后就没有人挖河泥了,水旱轮作也消失了。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开始进入农田,那个有机、生态的时代几乎成为记忆了。现代的旅游者在乌镇和南浔看到的江南景色,实际上不是传统江南的主色调,传统江南的主色调在农村,是圩田、秧苗、桑树、鱼塘,和不断农忙的人群,这些人有相当多的人在挖河泥。经典的江南农民通过提高劳动力投入实现高产量。嘉湖一带的农民几乎是中国最繁忙的农民,因为除了农作外,还要养蚕。这里的农民以他们的精耕细作长期支持着中央政府的粮食供应,也支持了中国最发达的市镇经济。”(引者附言:江南古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困难,也在“本色”自然景观的破坏上,至今还不甚觉悟。)

  王建革详尽分析了挖河泥对土壤改良、河道疏浚、水质环境改善的作用,里面藏着的科学道理一大套,对今天的城里人,恕我不恭敬地说,可能是“对牛弹琴”。因为他们看不到,已经摸不着边了。

  挖河泥,苏南农民俗称“罱河泥”。所幸无锡有位徐学平网友,写了一篇怀旧的散文,演绎此情此景,风韵犹存,为让大家分享,不惜篇幅转录于下(略有删节改动):

  罱河泥,那称得上是水乡平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栖息在竹影婆娑的泥塘口,抑或走在蜿蜒曲折的田埂上,远远便可以看见麦苗深处散落着数十根竹梢正在有节奏地上下簇动。走近了,才知道河里横竖地排着七八条罱泥船,船只缓缓荡于中流,一条船两个人,一人撑篙一人执竿,分立两侧船舷,罱竿开合,脚踩跳板压住船身,使尽全力将那种罱泥的夹子伸到河底,两只大手用力将两根分开的罱杆紧紧夹住,然后慢慢拖起沉重的罱头,任它在船沿边划过美丽的圆弧,再艰难地提上船舱,松开夹子,便有河泥落下来,发出悦耳的声响。那肥沃的河泥黑得发乌,油光闪亮,散发着阵阵水草的清香。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河泥也是农家的一件宝。乡亲们罱河泥是为了用它来沤塘肥地,罱上来的河泥一船一船地被挑上岸,又将被一堆堆地摊放在麦田里。小麦在河泥的滋养与簇拥下不畏严寒地生长,它们焐热了庄稼,也焐热了农家人的希望。罱河泥实质上也清理了河道,其实,这在无形中又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被清理过的河流在阳光的映衬下也越发清澈了起来。

  我说这些,承认自己有严重的恋旧情结,但也不完全。当前有些事很是刺激我,不吐不快。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三农问题”专家,驰骋他的“现代化” 想象力,说道:“在现有土地上扩大粮食生产规模,走粮食自给自足的道路,将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甚至将使中华民族与现代化无缘。不计劳动成本的精耕细作,已经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主张“在国际分工的大框架内解决中国粮食供需,成为粮食进口大国,只留少数优质农田、少数的农民实行大规模的现代耕作方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真想不明白,像中国这样世界上少有的人口大国,丢掉了粮食农业,靠外国人来养,怎么就不怕别人掐脖子?怎不考虑无粮可买或买不起时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什么“生态成本”,尽是城市吞噬乡村,这生态会好吗?你拿得出什么让绝大多数农民都移到城市的经济法道?没有,你说的“农业现代化”,就是镜中花、水中月。与之同调的却颇有一些号称“名人”的,说的人“满纸荒唐言”,看的人可是“一把辛酸泪”!

  以小人之心度量,那些人不会对历史全然无知,真有点怀疑他们是不是有意或无意地在为加紧批转农地、发力扩展房地产敲边托底?道理并不复杂,越是城市人口猛增,对商品粮的需求、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就越是紧张,就越是需要有优良的农业保底护航。田园将芜胡不归,归来自足做地主。有经济头脑的人,迟早会觉悟到农业是可以生财致富的“绿色产业”,家庭农场的“农民”会是最健康长寿的人群。我猜想,那些现在被人看不起的穷乡僻壤,会是将来居城后心力交瘁而豪气犹存的英雄们(包括进城农民的后代)再创业的上佳选择。一片绿色的农田,围绕着绿荫丛中乡村小庄园,那才是“人间天堂”。遍地耸立水泥森林,所谓“家庭花园”活像盆景,“社区河流”似小沟,“城中湿地”也没有半塘水那么大,有什么好?都市里的乡村,乡村里的都市,总多脂膏味,粉黛气。为着让生活更美好,为什么城市与乡村不能各行其道,各擅其胜,多一点不同生存空间的媲美、人类维生养老的活法? (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3 10:36:36
农业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有时间再来好好拜读一下!谢谢了,辛苦了!给你顶一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