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印象中的收入,往往有着固定的界限,如周,月,年。具体时间段内确实实现的收入,都是当期收入。凯恩斯的宏观大厦,奠基之石就是当期收入理论。凯恩斯假定人们只关心当期收入,以当期收入多少直接决定消费。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只是消费增加的速度不及收入增加的速度快。有了消费函数,才会有IS曲线,才会有区别于古典模型的那根向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让凯恩斯的创造有了用武之地,实践中当时人们的消费也和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假设惊人一致。人们都急切的关注眼前的工资,一旦有了收入立刻兑换消费品,而不是储蓄或投资。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自此奉为经典,直到库兹涅茨的那个疑问出世才有所改变。
美国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42年对美国1869---1938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他发现,在 1869---1938年长达70年的时间内,虽然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869年的93亿元上升到1938年的720亿元,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7倍,但人们的消费始终与收入维持于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一直在0.84与0.89之间徘徊。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事实和理论再一次冲突,诞生新观点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
弗里德曼抓住了这个矛盾。他承认凯恩斯消费函数在短期中的有效,却重新诠释了收入的概念。弗里德曼说收入是从一个人一生的观点来看的。如果这个人希望平滑他一生的消费,不让生活水平有大起大落,那么他关注的一定是恒久收入。好比一个中了百万彩票的人,并不因为意外的惊喜就转手千金散尽,而是把这笔钱储蓄一部分用作未来消费。虽然每个人当期收入会有波动,却不影响他按照恒久收入来消费,如果当期收入超过恒久收入,他储蓄;如果相反,那么他会借贷。在长期中,一个人的平均消费倾向(每期消费\恒久收入)自然是常数。库兹涅兹的疑问到此彻底揭开。
从当期收入到恒久收入,看似一小步,却是宏观经济的一大步。大萧条时代银行信用全无,人们宁可持有货币和实物也不去追求额外的收益;弗里德曼目睹了石油危机引起“滞涨”的全过程,人们的收入虽有起伏却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工具来抹平。理论上的点滴迁移,背后是现实世界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