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行为经济学试图解决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非理性”问题:
第一、“准非理性”(quasi-irrational)行为,即还是可以把它当作解释变量,引入理性选择模型,而不改变新古典经济学对行为人的基本假设。在上面的投票例子中,当静态外生的考虑a、b两个变量时,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非理性”行为,这是真正的决策偏差,由于bias\anchor\metal accounting等等效应的存在,使得决策者的效用曲线不再线性对称,取而代之的是卡尼曼等人发展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即那个经典的图形。上面的投票的例子,当“心理参数”放宽到动态内生(相对于时间t)时,就是这种情况。
所谓投票问题,只是所有这种情况之一,将来模型清楚之后就可以就加以推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