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2836 5
2005-11-28

由于论坛不能识别公式编辑器Mathtype的编码,故只能以附件方式(解压后为.word)发出,欢迎大家积极下载讨论,以回帖或是回复邮件的方式均可。我的邮箱:

pararox@163.com

内容简介: 投票行为本身是有成本的,因此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不足以解释其存在的原因。但是,如果决策者认同这样一种社会习惯(Social Conventions),即投票是作为公民的神圣职责,那么他的决策如何受其影响呢?会否由于遵守了自己认同的这种社会习惯会给他的心理带来满足感,进而增加它的效用呢? 行为经济学就试图把自利以外的其他因素,例如社会习惯等也作为独立的变量引入效用函数,使得效用函数适合更为一般的情况,从而对上述一些“非理性”领域问题的解释力加强了。

33601.rar
大小:(25.12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 1. 投票问题.do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8 20:11: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29 07:45:00

习惯问题不是很好说。行为经济学或者演化经济学把习惯看作是对一个特定时点的外生变量,当事人只能遵从。只有在一个时段习惯才会自我演化,但同样不受单个主体控制。

但新制度经济学又把习惯看作是内生的,是理性人节约交易成本的体现。

所以,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理论建模差异很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9 14:31:00

实际上,行为经济学试图解决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非理性”问题:

第一、“准非理性”(quasi-irrational)行为,即还是可以把它当作解释变量,引入理性选择模型,而不改变新古典经济学对行为人的基本假设。在上面的投票例子中,当静态外生的考虑a、b两个变量时,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非理性”行为,这是真正的决策偏差,由于bias\anchor\metal accounting等等效应的存在,使得决策者的效用曲线不再线性对称,取而代之的是卡尼曼等人发展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即那个经典的图形。上面的投票的例子,当“心理参数”放宽到动态内生(相对于时间t)时,就是这种情况。

所谓投票问题,只是所有这种情况之一,将来模型清楚之后就可以就加以推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 09:47:00
在这个投票的思路中,俺倒是想到一个好的例子,就是这次个人所得税的大讨论。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投票问题。俺所关心的是,在参与投票的人并不完全理性计算的前提下,所达到的这个均衡结果(1600元)所需要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 10:51:00

我倒是没有想到这么远,不过的确有点意思。

1600作为均衡结果,它的条件应该说会很复杂,容我再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6 16:47:00

投票理论中,除了考虑成本因素对投票决策的影响外。在大规模的投票活动中,通常使用这样的假设,即根据事物的真伪而不是个人的偏好进行选择,称为“陪审团”定理。1600元或者其他收入标准理论上应该由财政收支预算设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