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贷高增长不仅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增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首先是由于息差不断缩小所带来的风险。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五次降息使商业银行的息差明显收窄。为确保利润增长,过去三个季度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贷款的高增长来实现“以量补价”。但是,通过分析量价关系,可以发现银行很难达到该目的。今年一季末,14家上市银行资产增加额幅度相当于去年全年的50%,与此同时,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0%,净利润同比下滑8.5%。考虑到各银行为平滑业绩而减少对营业成本的计提,实际的净利润下滑幅度应该是15%。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季度上市银行的整体息差比2008年同期收窄约80个基点,较2008年全年收窄约65个基点。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去年以来,受资本市场低迷、企业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定期化的态势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但是,与贷款长期化的趋势相比,存款定期化的趋势更容易“反转”。目前,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已超过50%,贷款平均期限拉长的趋势有增无减。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存款平均期限正逐步缩短,由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会再次显现。三是贷款重定价风险。今年国内商业银行实际贷款利率下浮比例占到一半以上,下浮程度基本上是比基准利率低10%,甚至低于10%。目前,利率基本已经处于谷底。随着通胀预期的加剧,未来利率将可能重回上升通道,因此,银行贷款面临重定价风险。
二、短期内银行信贷风险不会显著扩大
中国银行业今年以来贷款的大幅增加,既反映了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和流动性的充裕,也表明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新增贷款正在对实体经济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中隐含的长期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就短期而言,笔者认为,尽管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将可能有所扩大,但不良贷款率不会出现大幅上升,信贷高增长所带来的风险基本上是可控的。
1、贷款增长趋势将逐步减缓
从银行信贷运行的规律看,新增贷款通常是上半年快下半年慢,基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强力推动,这一规律今年表现得更加突出。笔者相信,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高增长后,下半年信贷增速可能回复到理性状态。事实上,决定下半年信贷增长的因素除了保证政府刺激计划的需求外,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直线下滑也已经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增长形成了严格的约束。在现有的银行监管框架内,没有哪家银行敢突破资本充足率约束而大肆放款。此外,银行的放贷能力也受到流动性的制约。数据显示,2月份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速超过了存款增速1.2个百分点,此后差距一直拉大,5月份达到了3.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银行业内部的流动性已经在发生变化。存款规模决定信贷增速,没有存款规模的增长,贷款增长是没有基础的。笔者观察到,目前一些银行为增加存款已经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存款争夺战正在上演。不过,存款争夺战只能造成存款在银行之间的来回搬家,银行业整体上的存款增加比较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今年新增贷款达到9.2万亿,那么,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将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这会让中国经济再次加速杠杆化,而迅速的再杠杆化将显著增加资源错配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因此,下半年的信贷增速会受到监管当局的控制。此外,上半年银行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电网、铁路、核电、公路等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目前,这些大项目、大客户已经瓜分完毕,后期银行体系的信贷增长将更多依赖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银行贷款。但是,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仍不够活跃,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依然持谨慎态度。4月份中小企业贷款出现了700多亿元的负增长。因此,整体上看,银行业整体的信贷增速将会放缓。
2、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
经过多年的商业化改革,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远远超过以前。迄今为止,国内商业银行不仅在风险管理的技术层面已经接近国际水平,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制度层面初步实现了科学与合理,既健全了风险控制的组织体制,也确立了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在本次信贷狂潮中,尽管笔者不敢保证所有的银行不会放松信贷纪律、降低风险管理标准而盲目追求贷款规模的增长,但应该相信绝大多数银行能够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据笔者观察,此前大多数银行在审贷方面首先是高度关注贷款风险,在保证贷款安全的前提下,才支持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和投资项目的落实,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主动迎合政府的要求,漠视风险,降低评估条件,奋不顾身地跻身于信贷大跃进。
3、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持续增加,抗御信用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目前已经达到140%左右。由此看,短期内银行能够有效控制资产质量的波动,资产全面恶化的局面不会出现。尤其是,银监会年初上调银行拨备覆盖率至150%,以行政手段迫使商业银行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问题先行准备,这至少能保证银行业的资产风险在2010年不会集中大规模爆发。
4、从银行项目贷款和基建贷款的具体操作方式看,短期内银行业不良贷款不会快速显现
从贷款类型看,目前项目贷款大部分为一次性还清贷款,即在贷款期限内仅支付利息,期末一次性偿还本金。这使得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大大缓解,还款能力的恶化不一定会导致该贷款分类被降低。而且,平均贷款期限越长,问题贷款就越难以被及时发现。由于贷款到期后还可选择展期,这可以推迟问题贷款被发现的时间。此外,目前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有抵押和担保,尽管抵押担保贷款的回收率因行业和具体贷款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些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小。此外,由于银行在衡量减值贷款的标准时具有灵活性,商业银行的分行层面就有一定余地来掩饰问题贷款。如果地方政府是贷款担保人,银行更不会把贷款划为问题贷款,当地政府也会出面干涉,并寻找私下解决办法,这都会把问题贷款的暴露时间向后延迟。
综上所述,虽然市场普遍担忧商业银行在信贷高增长下的资产质量隐患,但短期内整体不良贷款处在可控水平。 (作者:葛兆强 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