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31 0
2009-10-11
发端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极大的冲击,同时凸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大家的共识,也成为经济政策瞄准的对象。但如何才能真正达到促进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目的,需要梳理清楚与居民消费相关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对此发表一些看法。
一、对我国消费现状的基本剖析
1、我国消费率严重偏低
像我国如今这样奇低的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无论与东亚、东南亚那些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类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相比,与印度那样同处于高增长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相比,还是与“新欧洲”那些同样发生了经济转轨、并且增长率也很高的“前计划经济国家”相比,甚或与文化传统相似的韩国、台湾等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经济体相比,我国如今的居民消费率都要明显地低得多,这在国际国内都被认为是不正常,目前已经妇孺皆知。
2、最终消费增速并不算低
在探讨中国的消费问题时,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消费增长一直都很缓慢。因而,学界和政府决策层都一致认为,我国消费者支出远远低于其潜在的消费能力,中国应当推进“消费拉动型”增长。在这一认识下,政府把刺激消费需求作为今后决策的一个重点。实际上,和世界大多数经济体相比,中国消费的增长势头一直非常快。从1991年到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名义、实际年均增长15%和9.5%,2001—2008年,尽管增幅略有下降,但最终消费名义、实际年均增长也达到11.7%和9.14%。甚至居民消费的增长也十分强劲。上述两个时间段,居民名义、实际消费年均增长14.5%、9.04%和11.4%、8.79%。
3、中国的高储蓄不等同于居民高储蓄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30年高增长的背后是高储蓄的支撑。从分类上说,一国的总体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几个大类。分析国民总储蓄结构可以一目了然,贡献储蓄的主体实际上变成了在收入分配中占大头的企业和政府。1992年至2007年,企业储蓄占GDP比重和政府储蓄占GDP比重均几涨一倍,前者从11.3%激增为22.9%,后者从4.4%增长为8.1%,而居民储蓄占GDP比重相对稳定,1992年占GDP20.3%,2007是占20%,期间有一些波动,低的时候到17%,但基本家庭储蓄占GDP比重保持在20%上下。所以,近年我国的储蓄率上升,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增加储蓄的结果;而居民消费相对不足,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居民(家庭)储蓄得更多了,而是其收入相对下降了。
4、居民储蓄增长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贡献
从城乡结构看,近年来农村居民储蓄率呈下降趋势,居民储蓄率上升主要由城镇居民储蓄率上升拉动所致。
从居民收入分组结构看,少数高收入户是居民储蓄的主要来源,在城镇居民中,中高收入及高收入户的储蓄贡献率合计占到70%以上,农村居民中高收入户的储蓄贡献率占到近70%,如果按收入水平合计划分,城镇居民的中高收入及高收入户的储蓄占全体居民储蓄的5成左右,而其人口仅占18%左右。由此可见,从总量角度分析居民储蓄率问题,往往掩盖了巨大收入分配差距下储蓄分布的结构差异。
5、城镇居民储蓄增幅差异不大
从农村分层次居民户储蓄增长情况看,其储蓄增幅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呈现逐步提高,这与大家日常的感觉完全一致。但城镇居民分层次居民户储蓄增长情况却呈现不同的格局,即不同层次居民户的储蓄增幅差异并不大,甚至高收入户的储蓄增幅是最低的。2003—2008年,城镇居民平均储蓄增幅为19.57%,分收入水平增幅分别为:低收入户22.61%、中低收入户20.31%、中等收入户20.25%、中高收入户20.60%、高收入户18.64%。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来,城镇居民的非消费性支出增幅大大高于消费性支出增幅,而非消费性支出主要包括购房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即由于近些年购房成本大大上升,非高收入户受此影响相应缩减了消费支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