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yedi 发表于 2009-10-12 09:33 
中科院,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吧,这个得承认。也因此,每年政府有n多钱——名曰“科研经费”支出投向了中科院各个所。
本人不在中科院,对其了解有限,但闻听一个科研奖励政策,颇为惊讶,因此道来,希望我们人大经济论坛的有识之士热议一番。
中科院心理所,有个对一线人员的奖励政策,新近施行:助理研究员(中级,相当于讲师),如果在2年内发够3篇SCI论文,奖励70万(现金20万,课题经费50万);副研究员,如果在3年内发表SCI检索的论文6篇以上,奖励140万(现金40万,课题经费100万)。不看影响因子,只需要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这个条件苛刻与否呢?据其一线科研人员透露:只要用点心,50%左右的人能够达到这个条件,因为这个条件太简单了。因此,这个政策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这样会让所里“破产”的。
在中科院系统,通讯作者的地位相当于第一作者;那么,只要在课题组好好干,自己的文章挂别人为通讯作者,那么其他人的文章会将你挂为通讯作者,这样的“互惠”做法显然有化压力为乌有的神奇魔力。有位科研人士,女性,跟组长(有点牛)关系暧昧,两个人互相挂第一和通讯作者,不做实验,只拿学生或历史留下的数据,造paper;不消2年,发够了6篇。
另据消息,生物物理所,中一个“杰青”,奖励才不过5万元。这个140万的奖励是否“太超过”了?
再看这140万的用途,40万现金无需多说,即使那100万的课题经费,也是落入个人腰包,超市、商场,你尽管花去吧,开个发票,写上“办公用品”,就可以报销了;飞机票火车票还可以找他人要,或者买假的嘛;手提电脑,家具家电,数码产品?太小意思了。开票的时候做点手脚就行了。如果连实验都不做,那比文科花的钱还少呢,因为不用买数据,可以自己造数据嘛。最后结题的时候,发了几篇paper,管这个paper有无价值,只要公开发表了,就是成果,对百万就有了交待。
大笔的科研经费就这样肥了个人;一方面是疾呼:加大科研支出,加大R&D投入;另一方面是R&D投入的低成果低效率,惊人的浪费。
一直的传统是,社会科学因为不需要做实验,花费相对较低,因此社科类的基金、课题,经费数量都较小;而自然科学类,因为设备、试剂等等支出,经费往往是惊人的几百万几千万。可是到底有多少是花在了刀刃上呢?
PS:今年这个心理所引进2名海归,2004年本科毕业,2009年于美利坚合众国获得博士学位,发了几篇SCI,直接聘为研究员,住房一套;今年就招收硕博连读生;并报送百人计划(百人计划的科研经费支持是300万);据我所知,海归博士,一般都是从中级职称起,亦不需要这等过分的重金奖励;报送百人评选时,还好评审有见识,根本未予上会讨论,不予百人计划的考虑。但评聘正高、给房子,则是心理所自己可以决定的。那些工作还没有着落的海归们,该后悔自己没有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了吧?该后悔没有恰恰在这一两年拿到博士学位,并得遇中科院心理所的伯乐吧?
一任所长,可以决定重金奖励,而奖励政策并不可持续,换届之后,又换一种政策,且不说对历史与未来的科研人员不公平,就单单当期的激励政策,有何效果呢?发表的论文多了一些而已,数量上揠苗助长了,质量呢?科研价值呢?这就是自主创新的路?
注:请大家轻拍,不要说“酸葡萄”心态,本人只关注现象是否合理,宏观层面是否行得通,与本人利益毫不相关。
奖励原本没错,奈何中国有太多的投机者。我们这里也是如此,有关系的都花钱发文章,拿奖励。没关系的靠自己努力发文章,怎么也赶不上某些人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