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问责没有效果,是因为为什么?
《有问有责有担当 》一文是一篇好文章,有一点遗憾,该文没有讲到谁问责谁,是官员问责官员,还是代表会代表问责官员?问责全过程党内是否公开?不同的问责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问责没有效果,问责过后老样子,是因为问责方式没有选择好。
--------------------------------------------------------
有问有责有担当 (观海听涛xh2017-07-04)
《问责条例》着眼党内问题,对症下药,以问题为靶,以问责为手段,推动责任落实,促进问题解决,着力夯实党的建设。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以问责敲警钟,以问责促落实,问责是压实党建责任的好办法。很多党建责任不是没有规定,而是没有重视起来;很多党建工作不是没有落实,而是没有督促检查。有了“问”,就有了正视责任的意识,落实责任就不会再马马虎虎;有了“责”,就有了依规尽责的要求,担当责任就不再是“甩手掌柜”;敢于“问责”,就有了违责必究的鞭策,履行责任就不会流于纸上,党的建设就能在问责中得到重视,党的根基就能在巩固中变得牢靠。
有“责”就要“问”,有“问”才有“责”,有严“问”才有真“责”。党建是“潜绩”,虽无“显绩”耀眼,但功高至伟;党建也是“主业”,“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纵观党的发展历程,由小变大,是党不断强党的结果;由弱变强,党始终有自我净化的能力。抓党建,不能手软;强党建,不能降低要求。党建要有“问”的底气,敢于“责”的硬气,用“严惩不贷”担当起“顶天之责”。( 新华网《发展论坛 >》社区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