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 选择与命运——睡公园找工作
海口的大热天,没有毕业证,没有钱,我在拥挤的椰城找工作。
那是1989年7月,我在广州念完中专,怀着失恋的打击和打架被学校处理的愤恨,我放弃留校,也放弃分配进广州国营单位的机会,毅然回到当时全国最大的特区——海南。
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成立,中央决定把海南建成全国最大的特区,骤然间,海南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向往和憧憬的热土,百川归海10万人才下海南,过海船票一时难求,上岛还要办通行证!当年从全国各地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以及各层次的民工云集在海口街头,那是一大人文景观。
毕业之前,爸爸找他中学最要好的一位同学帮我安排工作。那同学在海南一个省直属大公司做总经理,公司是一个非常有钱的公司,同学也同我爸爸非常要好。爸爸认定了这个目标,他连续两年春节都带我去给他那同学拜年,每年都把家里最好的鸡送过去,当知道那位同学乡下家里养猪,爸爸就隔段时间买一手推车的番薯送过去,还说这些番薯都是我们家里自己种的。总经理同学满口答应我爸,只要等我毕业,就可以让我去他那里上班。
可当我毕业的时候,这位同学被调整工作,答应我爸铁板钉钉的事情也泡汤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受震动全国的海南汽车事件的牵连。海南建特区初期,很多单位利用国家的免税政策在海南进口汽车,然后倒卖到岛外,赚了大笔钱,后来发展到大小单位都想方设法参与倒卖汽车。我爸这位总经理同学就是做那种生意的,前几年发了大财,后来国家调整政策,他的总经理就没能保得住。
我从广州回到临高老家,不到一年的时间,我看到爸爸老了很多,瘦了很多。
爸爸说:“那些鸡啊、番薯啊,白送了都不要紧,关键是爸爸已经没有办法帮你找工作,只能靠自己了。”
妈妈说:“海口找不到,就回临高吧,离家近一点回家吃饭都方便。”可我好不容易考出乡村,哪里还想回来。
爸爸给了我几十块钱,妈妈一层层打开她用手巾包着的一元一角零零散散的钱——那是她辛辛苦苦卖菜挣来的,用橡皮筋箍紧好给了我,加起来还不到100块钱。
我含着泪水,告别父母,坐上开往海口的汽车,我在心里发誓:“有一天我一定要赚大钱回来,给爸爸妈妈盖一栋大楼,并把他们接出这个贫困的乡村。”
当然,这个愿望现在已经实现了,我接父母到顺德住进高级别墅,还按父母要求在老家盖起了楼房。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只要努力地向自己的内心和所处的环境里注入所向往的美好想法、美好事物,同时不断地重复它相信它,那么渐渐地你的这个想法就会变成现实。就好像你重复告诉自己几点钟起床,到时闹钟还没响你自己就自动醒了;就好像你现在在看书,你的心脏自动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需要的地方,你的肺自动在呼出废气吸入氧气……这都是你的潜意识自动自发在做的事,就算你的意识不明白怎样做,但潜意识知道怎样做。我的经验证明,潜意识会帮助我们实现我们潜意识里一定要的梦想。
当时,大量求职者涌入海南,为海口的旅馆和餐馆带来滚滚客源,海口的湖光旅社、东湖旅社、省委组织部招待所、农垦三所、建国旅社等旅馆几乎天天爆满,不少没有找到工作的两三个人睡一张床。在人才大军中,很多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没有带太多的钱,几个人便结伴租住便宜的民居。
我来到海口,想方设法联系同学找免费的地方住,有次住到一个同学工作的仓库里,被同学的经理发现赶了出来。我摸摸口袋里所剩不多的钱,看到街边的小旅馆,也不敢去问价格。(接续)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