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24 4
2009-10-13
10月12日,据相关人士透露,《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副总经理张翔、总经理助理傅继红以及八个部门总监已经递交辞呈。
这意味着业内盛传已久的《财经》杂志人事变动已经从杂志的经营部门开始启动。据消息人士讲述,《财经》主编胡舒立也即将辞职,采编系统绝大多数骨干也将随她而去,其中就包括号称《财经》杂志四朵金花的凌华薇、王晓宾、曹海丽、李箐。
消息人士也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将与浙报集团共同建立一家新的媒体,部份资金将来源于中金创始人之一方风雷旗下的基金,小超人李泽楷也可能参股进入。
1、更震荡的在后面
据搜狐等网媒报道,《财经》经营部门60多人已经集体辞职。这些人并非就此散去,而是去为另一个平台作准备。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另一次更加震撼的辞职将发生在一个月后,届时,《财经》的主要资产——编辑和记者——也将集体辞职,转投到经营部门先期搭建好的平台之下。
这意味着,这份全国最佳的财经类媒体进行了一次大搬家,将采访资源、广告资源完全从一个地方搬走,再到另一个地方重建。这样的折腾大概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特色地域才能够见到。
2、为什么要搬家,原因之一,财务不独立
此次事件,之所以《财经》必须出走,是因为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
由于中国的特色,媒体必须寻找一个公有制挂靠单位,获得刊号才能出版。此前,《财经》挂靠的单位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原名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由于联办负责人王波明与主编胡舒立的关系,《财经》杂志获得了自主的采编权。
但是,这种挂靠的体制也决定了《财经》对于自己的利润分配插不上话。目前财经年广告收入以亿为单位计算,然而这些钱最终到底属于《财经》,还是属于联办?至少从记者的收入就可看出端倪。
《财经》记者的工资在业内并不算高,与其在业内崇高的名声很不相称,对此,记者的抱怨很多,但却一直得不到纠正。原因在于国内媒体的管制,即使记者不满薪水想离开,也找不到更好的平台,只能留下。
但长此以往,激励机制不解决,迟早会带来大问题。
3、为什么要搬家,原因之二,独立采编权的丧失
在没有财政权的情况下,胡舒立之所以一直决定继续挂靠联办,是因为联办给了她自由采编权。
在以往可以看到,联办对于《财经》采编是很少干涉的,这保证了《财经》成为了全国最有魄力的媒体。除了少数报道,比如《谁的鲁能》,由于直接牵扯到最高层腐败问题而不得不撤稿之外,一般的稿件都能够保持其犀利的风格。
但进入今年之后,由于媒体环境的收紧,不管是联办还是联办的上级单位全国工商联,对于采编权的干涉却越来越多,短短的几个月,从央视到石首到新疆到通钢,《财经》已经不得不撤销或者推迟了多篇重量级稿件,对于采编权的干涉等于将双方之间最后的妥协给抽去了,这是胡舒立下决心离开的关键因素。
4、如何搬家
今天,财经经营人员的集体离职已经发生。一个月后,采编人员将离开,至此,留给联办老《财经》的将是一个空壳。
如今,新的架构实际上已经建好,资金已经到位。当人员辞职后,马上就可以为新的平台工作,中间不会出现太大的间断。
然而,这绝非简单地从联办转移到另一个挂靠单位,其背后还有另外的操作来避免曾经的问题。
据悉,虽然有了新的挂靠单位,但出资的可能另有其人。厚朴投资的方风雷可能为投资人之一。引入外部投资后,新的挂靠单位可能只是提供挂靠资源,但在资本上却无法拥有话语权(满足于每年获取一定的红利),这能够保证新财经的独立运作。
同时,据猜测,在引入外部投资时,其记者资源也可能会作为一部分资产入股,这意味着,至少有一批资深的采编人员有可能获得股权的激励。如果走出这一步,将是采编资源市场化的一次尝试,并能带来长期的激励机制。
通过资本的运作,以及协议的签署,胡舒立将尽可能限制新挂靠单位的干扰,保证采编和财务的独立性。
5、隐忧
对于胡舒立而言,为了保持独立性这一步迟早会尝试。
如果做好了,将成为在“中国特色体制”内尽量用市场化力量冲击体制阻力的样本。
但是,这样的做法也许会给不喜欢《财经》的人带去新的恐惧。另外,胡舒立仍然无法摆脱中喧部、国新办的监督。最后,如果挂靠单位顶不住压力,也会插手采编权,到时候,与联办争斗的一幕也许会重演。

--------------------------------------------------------------------------------
以下信息汇总也来自同一个博客:
1.根据网络报道,财经经营部门高管集体辞职。这条新闻已获证实。
2.根据网络报道,胡舒立将与浙报集团共同建立一家新媒体。这条新闻尚未获得证实,但是,财经在积极寻找新的挂靠单位,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不是浙报集团,也会是其他集团。
3.我听说,方风雷可能给胡舒立做了投资,让她办一家新媒体。也就是说,浙报集团提供挂靠,但资金可能另有出处。
分析:
1.胡舒立和联办决定分手,其原因一是因为最近受到干扰太多,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在联办下面财经无法掌握独立的财政,对记者缺乏激励,导致财经记者抱怨很多。
2.和浙报集团(或其他集团)签约后,财经希望从两方面获得保证,一是独立的财权,二是独立采编。浙报集团更多提供的是体质资源供财经挂靠,但由于投资来自于他方,胡舒立将有更大的发言权。
3.对财经记者而言,将会更加有力,记者可能会以入股的方式获得回报,即使没有入股,也可能获得更高的薪水和其他更灵活的激励方式。
4.是否能够完全排除干扰,肯定不会,只是希望财经能够闯出一条路来,做得比今年下半年更好。
5.与外界的担忧不同,我认为这是财经发展中的一步,不是坏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13 16:14:48
赞一下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3 16:36:45
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挂靠公有制部门,媒体应该独立,客观公正才是标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3 19:03:37
支持财经!总要有人走出这一步的!为胡舒立加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3 19:20:45
希望能闯出一条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