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668 71
2009-10-13
《财经》大震荡:一个月后采编集体辞职
from 玩聚SR|最新 by 莫问回程
玩聚SR还知道:
1 更震荡的在后面
据搜狐等网媒报道,《财经》经营部门60多人已经集体辞职。这些人并非就此散去,而是
去为另一个平台作准备。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另一次更加震撼的辞职将发生在一个月后,届时,《财经》的主要
资产——编辑和记者——也将集体辞职,转投到经营部门先期搭建好的平台之下。
这意味着,这份全国最佳的财经类媒体进行了一次大搬家,将采访资源、广告资源完全从
一个地方搬走,再到另一个地方重建。这样的折腾大概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特色地域才能够
见到。
2 为什么要搬家,原因之一,财务不独立
此次事件,之所以《财经》必须出走,是因为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
由于中国的特色,媒体必须寻找一个公有制挂靠单位,获得刊号才能出版。此前,《财经
》挂靠的单位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原名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
联办),由于联办负责人王波明与主编胡舒立的关系,《财经》杂志获得了自主的采编权

但是,这种挂靠的体制也决定了《财经》对于自己的利润分配插不上话。目前财经年广告
收入以亿为单位计算,然而这些钱最终到底属于《财经》,还是属于联办?至少从记者的
收入就可看出端倪。
《财经》记者的工资在业内并不算高,与其在业内崇高的名声很不相称,对此,记者的抱
怨很多,但却一直得不到纠正。原因在于国内媒体的管制,即使记者不满薪水想离开,也
找不到更好的平台,只能留下。
但长此以往,激励机制不解决,迟早会带来大问题。
3 为什么要搬家,原因之二,独立采编权的丧失
在没有财政权的情况下,胡舒立之所以一直决定继续挂靠联办,是因为联办给了她自由采
编权。
在以往可以看到,联办对于《财经》采编是很少干涉的,这保证了《财经》成为了全国最
有魄力的媒体。除了少数报道,比如《谁的鲁能》,由于直接牵扯到最高层腐败问题而不
得不撤稿之外,一般的稿件都能够保持其犀利的风格。
但进入今年之后,由于媒体环境的收紧,不管是联办还是联办的上级单位全国工商联,对
于采编权的干涉却越来越多,短短的几个月,从央视到石首到新疆到通钢,《财经》已经
不得不撤销或者推迟了多篇重量级稿件,对于采编权的干涉等于将双方之间最后的妥协给
抽去了,这是胡舒立下决心离开的关键因素。
4 如何搬家
今天,财经经营人员的集体离职已经发生。一个月后,采编人员将离开,至此,留给联办
老《财经》的将是一个空壳。
如今,新的架构实际上已经建好,资金已经到位。当人员辞职后,马上就可以为新的平台
工作,中间不会出现太大的间断。
然而,这绝非简单地从联办转移到另一个挂靠单位,其背后还有另外的操作来避免曾经的
问题。
据悉,虽然有了新的挂靠单位,但出资的可能另有其人。厚朴投资的方风雷可能为投资人
之一。引入外部投资后,新的挂靠单位可能只是提供挂靠资源,但在资本上却无法拥有话
语权(满足于每年获取一定的红利),这能够保证新财经的独立运作。
同时,据猜测,在引入外部投资时,其记者资源也可能会作为一部分资产入股,这意味着
,至少有一批资深的采编人员有可能获得股权的激励。如果走出这一步,将是采编资源市
场化的一次尝试,并能带来长期的激励机制。
通过资本的运作,以及协议的签署,胡舒立将尽可能限制新挂靠单位的干扰,保证采编和
财务的独立性。
5 隐忧
对于胡舒立而言,为了保持独立性这一步迟早会尝试。
如果做好了,将成为在“中国特色体制”内尽量用市场化力量冲击体制阻力的样本。
但是,这样的做法也许会给不喜欢《财经》的人带去新的恐惧。另外,胡舒立仍然无法摆
脱中喧部、国新办的监督。最后,如果挂靠单位顶不住压力,也会插手采编权,到时候,
与联办争斗的一幕也许会重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13 11:22:48
戴小京将任《财经》总经理 胡舒立去留待解

新浪财经讯 10月12日晚间消息 据联办高层周一透露,财讯传媒(0.21,0.00,0.00%,经济通实时行情)执行董事、联办媒体管理部总经理戴小京将接替吴传晖出任《财经》总经理一职,后者已于国庆节前辞职。但截至发稿,财讯传媒并未发表公告。《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的去留仍然是个未知数。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吴传晖正在和戴小京办理交接手续。戴小京与吴传晖均为联办的上市公司财讯传媒(HK.00205)执行董事。

  此次《财经》的人事地震,除了吴传晖之外,还有两名副总经理和8名核心业务总监辞职,加上其他员工共约70人。分析人士称,主编胡舒立也可能被迫离职。

  多位业内人士对新浪财经表示,导致这次人事地震的导火索是:《财经》团队与其惟一的股东SEEC联办在《财经》未来发展出现理念冲突。为此,胡舒立与吴传晖以及团队建议通过引进外部投资者改善股东结构,保持原有的发展道路,也为传统媒体转型寻找可行路径。但从经营部辞职事件可以看出,谈判进展并不顺利。经营团队的辞职使得胡舒立变成孤军奋战。

  作为《财经》的创办者,胡舒立对于这本杂志有着深厚的感情。据《财经》内部员工称,她还在正常工作,没有任何变化。10月初,她刚刚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称IMF)和世界银行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2009年年会;而与此同时,财讯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波明此前也一直在休假,因此两人尚未正式谈判。

  目前,胡舒立仍然寄希望于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但在吴传晖离职之后,前景变得越发不明朗。业界人士分析,一旦谈判破裂,胡舒立很有可能联手吴传晖重新创业,打造新的媒体品牌,并直接完成从单一期刊向全媒体集团的跨越。

  吴传晖曾被胡舒立称为“我最重要的搭档”。其早年曾在香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投身投资银行业。加盟联办后,曾任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后主管《财经》杂志的经营。

  在《财经》杂志期间,吴传晖为开拓《财经》的网络业务、会议活动等新业务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财经领域享有盛誉的《财经》年会等即为她一手策划,并一度成为上市公司财讯传媒的卖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3 11:27:29
密切关注!《财经》是好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3 11:30:34
不自由,毋宁死;没有钱,更容易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3 11:33:01
唯有中国特色可以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3 12:27:37
资产重组
!!!!
有用么?对读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