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93 0
2009-10-13
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
                               作者:19820907cjs@sina.com
1引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以这样分为三个部分:核心理论,包含哲学、方法论和历史观;革命理论,即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建设理论,即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经验。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后两部分上,而它们是以第一部分为基础的。对第一部分的创新,应该不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要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又根据新事物萌芽于旧事物之中的原则,我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的情形,现在已经可以预测了。本文试着由社会主义的性质推断出社会主义的经济的一些特征。本文是另一篇文章删节所得。
2计划经济的回顾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为什么会消失?原因是它成了指令经济,没有使每个人都成为经济的主体。并不是一个人只要参与了经济活动,他就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的规律之一是:经济行为的主体只是生产资料占有者,而不包含被雇佣者,虽然被雇佣者也参与了经济活动。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平等的生产资料占有者,但这些占有者在指令性计划经济里并未成为经济主体。为什么会产生限制呢?一方面是“工业体系本身需求”,例如为了迫切地实现重工业的目标,就向农业、轻工业发出相关指令,这指令往往是限制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的。归根结底,这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客观历史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了,问题也来了,富裕的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应是什么样子?在政治思想上,社会主义思想占据着主流地位,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观念却来自私有制时代。所以,社会主义的思想与文化是没有融合为一体的。既然经济发展会导致私有制的思想观念泛滥、社会主义思想被排挤,那么上层建筑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于是那些与“社会主义思想”不符合的思想,就被列为阶级斗争的对象。这也导致经济建设不成为社会的主要事务。于是社会财富的积累被压抑,工业的原始积累只好通过城乡差别而不是市场手段来进行。因此社会停滞、贫穷。总而言之,这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协调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尚未成熟的表现。
    所以全民所有制中,生产资料占有者必须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但这又需要解决思想文化问题。
3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什么是经济,社会主义应自已来下定义:“社会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并加工、分配、消费的全过程。”这一定义说明经济的特点:1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也即是社会的全体个体,而不仅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个体。只有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实现了人与人平等的全民所有制才能实现这一点。2经济是社会有序的行为,是一个从获取,到加工,分配,消费的一个全过程。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3既然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所有社会个体,那么经济的目标就是切实地为每一个个体谋福利。社会主义经济的动力就是“按需生产”。
    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是不同的。1资本经济的动力是资本,而在自由竞争中资本总是趋向于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所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主体,表面上因为实行着自由经济是每一个人,实际上是这一部分少数人。2经济的目的就是对剩余价值的争夺,所有的政策只有在有利于资本增殖时才可施行。生产与加工都是不得已的行为,经济并不真正关心生产、消费、人的福利,资本家热衷于经济活动,都只是为了自己通过剥削他人而致富。3经济只是实现了少数人的物质、精神上的自由,多数人仍处于被劳役的状态。
    社会主义的性质是确定的: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剥削就是分配不公平,私有却不一定存在剥削。按劳分配本身就意味着私有现象的存在:各人凭自己的劳动取得自己的报酬,这报酬只属于他,不属于他人。
    问题在于是哪些形式的私有。公有制分为全民公有和集体公有,都是针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而言。私有制下的生产资料占有不平等,所以按资分配必然意味着剥削;而公有制中因为平均地占有生产资料,所以按资分配就是公平的,不会产生剥削。在私有制经济中,生活资料(个人财产)私有,生产资料也私有,但个体经济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体现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中,生活资料私有,生产资料属集体公有,但不属集体以外的个体,这里面虽然有私有制,但取消了剥削。全民公有(国有)才是彻底的公有,但在初期生活资料也必然是私有的。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有私有制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存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为公有制取代而消失,即私有制是一个成分一个成分地逐渐被消灭的。社会实行全盘的计划经济一定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总而言之,集体所有制是目前可行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要消灭剥削就必须保障人与人平等,这应该由三点来保障:政治上实现生产资料人均占有;经济上有相应管理体制的生产单位(即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人素质都很高。个人素质高未必导致人与人平等,但低素质的“弱势人群”,是产生社会不公平和社会剥削的客观的温床。通过教育使社会个体的素质都很高,是实现人与人平等的必由之路。所以教育事业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
4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
    我们要进行经济建设而非革命行动,就必须客观地看待产品的价值问题。产品的价值是被雇佣者与生产资料占有者(资本家)共同创造的。价值一部分作为工资(生活资料)给被雇佣者,一部分又以资本的形式返回到生产投资中,还有一部分成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个人财产(生活资料)。作为生产资料占有者,资本家固然剥削,但也组织生产,决定分配。
    这种集体所有制企业,首先在生产单位内部实行生产资料集体公有,取消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实现劳动者管理生产。其次在确定劳动者工资时,消除存在于劳动者之间的不公平现象。这样去掉了生产单位内部的剥削和不公平。最后,因为社会还存在大量私有制经济,所以集体所有制企业也参与市场竞争。由于经济活动已经不是剥削手段,所以经济的目的是人的福利,不会有压缩劳动者的工资进行资本积累的现象,经济增长直接表现为劳动量的增长,而不必通过“利润”这一形式曲折表现。
    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只存在于生产技术能够随时随地地满足社会需要的部门,并且只能提供基本产品,供直接使用和加工。当某一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能够稳定地满足所有社会个体的需要时,这一部门即可实行计划经济;当社会经济体系中所有部门都达到这种满足能力时,社会开始可以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彻底地排除私有制。不过这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所以在不发达的生产部门仍需私有经济的存在、补充来满足社会需求。
    公有制经济的另一表现就是社会的福利和公共财产,这种公有制经济也存在于私有制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福利的扩大主要是因为它有助于资本的增殖。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的福利和公共财产呈逐渐扩大趋势,这也在排挤私有制经济和私有观念。
5生产力的影响
    这条经济规律社会主义也不能消灭:产品的价值由社会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同时又受需求关系影响。也就是说产品的价值终究是决定于人对它的需求程度,所以产品的不足必会导致它的价值增加。如果生产力不发达,则需求会对价值产生扰动:产品价格高于价值则卖者有不劳而获的成分,价格低于价值则贬低了劳动力。价格低于价值就会破坏“按劳分配”的价值观。社会主义要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来消灭这种价值的扰动。
   科学技术因素是生产力的核心。它的作用可分为:1表现为生产技术。在经济的生产、加工、物质循环利用环节作用十分突出,是生产力的直接表现。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不受意识形态的限制。2表现为管理技术。应用于社会组织、生产管理,需要思想观念的配合才可发挥作用。电脑应用于办公室与应用于制造车间一样重要。如果电脑用于管理的效能低下,那么它用于生产一线的能力也不会很高。3表现为人认识自身的能力。人对自身的认识与对世界的认识是相互促进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自然科学技术)是人认识自身的基础,而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社会观念、意识、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基础,这又制约了人认识自然界的能力。生物学、心理学体现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结构,而这两类学科都需要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支撑。
    有时某一生产技术的产生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结构改善。因此发展自然科学技术以满足物质财富生产能力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中之重。市场经济中,技术属于私人,只有在有利于利润时才投入使用,且要想方设法防止被他人盗去。只要市场经济存在,这种技术的私人占有,不能为全社会谋福利便是“合理”的,而计划经济的技术属于全社会,一旦有新技术,就应在不影响社会总体经济效益的情况下立即用于生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