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是对主流金融学的批判和发展,了解主流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对于理解行为金融学是大有裨益的 “在国外,金融学领域基本上包括了两大主流——第一是投资(Investment),第二是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
投资学主要是探讨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包括股票, 债券,期权和期货)定价模式。关于课程方面, 投资学领域可以开出如下课程------投资学(探讨金融市场的组织和特性,股票,债券和期权与期货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定价),固定收益债券(专门探讨政府债券和公司债的特性和定价),国际金融市场(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组织,运作和金融工具的运用,利率,汇率的定价和特性等等),期权与期货(专门探讨期权与期货的特性和定价)。
公司财务主要是探讨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公司财务学领域可以开出如下课程------公司财务,公司兼并与收购, 公司治理。公司财务课程讨论如何评估(实物)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 投资项目的融资,股利政策和破产与重组等等课题。公司兼并与收购课程探讨如何利用公司财务课程所学到的评估与融资手段进行企业或项目的收购。公司治理探讨公司财务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也就是如何透过公司财务的运作以追求公司价值极大化。
投资学的研究方向是金融资产的理论定价和理论模型的实证检定。其重要课题包括资产定价模型(CAPM),风险套利模型(APT),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期权与期货(Options & Futures)和一般均衡定价模型(General Equilibrium)等等。投资学领域对于数学和统计的要求相当高,由于国人从小到大受到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的教育,因此国人在此领域较易发挥。几位较有成就的华人金融学家例如MIT的王江, 耶鲁的陈志武等人均在此一领域。
公司财务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下面六大类,股利政策,借债政策, 破产与重组, 兼并与收购, 多角化经营和股权结构等。公司财务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实际公司资料做实证检定。理论模型虽偶尔会利用到较高深数学,但理论终究不是公司财务的主流。公司财务中较受到重视的理论反而是以逻辑推演为主,而不以数学推导为主。所以读者读到Michael Jensen, Andrei Shleifer等人的理论时,甚至看不到一条方程式。这与投资学的高深数学推导简直形成了强烈对比。
国内最近颇为流行的公司治理就是探讨公司财务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即在于追求公司价值极大化以保护中小股民。朗咸平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的范畴。
公司财务的实证检定与投资学不同。投资学的实证检定均是针对以数学推导之理论为主,数学结构性和逻辑性非常清楚,因此可以做成直接的检验。但公司财务的实证研究大部分是针对以逻辑推演之理论为主,结构性不清楚。因此,当我们想检定一个理论时,你所能收集到的公司实际资料基本上是不足的,因此我们只能做一个间接的检验,而做成直接检验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公司财务的实证检验只是间接的检验,因此文字表达就相当的重要。你必须透过文字的表达将不足之资料所做成的统计结果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必须对公司财务的理论模型具有相当的参考性,也就是你得把故事给说圆了。”
由此可见,数学应该是行为金融学的当然研究工具,但数学也并非是行为金融学的致命肋骨,这主要取决于你的研究领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3 1:07:5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