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ashtray 发表于 2009-10-15 16:27 
这两天我在2505上自习。教室的门坏了,风一吹就开。靠门坐的女生(只有她和附近几个人有关上门的诉求)(1)一遍一遍地出来关门,如是者三。门总是立马被吹开,于是女生放弃努力。我发现门底角那有一个折了两折的纸片,就把它(2)塞在门缝底部,增大摩擦力,门关住了几分钟。几分钟后,上自习的同学纷纷赶来,纸片在地上没人看到,起风后,门又被吹开了。靠门的女生想了个办法,(3)用一个大的纸片夹在门中间,每当有同学进出,纸片掉落在地上,会引起进出同学的注意,把纸片重新塞在门缝里。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女生在这个位置上坐足够长的时间,她一定会用(4)胶带把纸片粘在门上,从而一劳永逸。从(1)到(4),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动因则是门口姑娘的切身利益。
我常常会看到一些作家在抱怨中国人的国民素质。作家们总是敏感尖锐的,但他们所缺少的是追根溯源的理性。排队是一个常见的例子——外国人会自觉排队,而中国人都围在窗口附近你一言我一语。
我会在想象中追溯这一过程,从外国人也不排队的时候开始追溯(以售票为例)。
那时候外国人也是挤在窗口附近的,售票员也是像东苑卖饭票的那个姑娘一样表情麻木、百无聊赖的。随着人越挤越多,一些无谓的纠纷就出来了,拥挤的低效率也浮现出来。这直接妨害了“公司”利益的实现。于是代表“公司”利益的经理给售票员定了个制度——这一天里,你卖出去的东西越多,获得的工资就越多。售票员的心思便活泛起来,他开始帮忙调解纠纷、着手建立排队的秩序。经过几代人后,排队成为一种习惯。
中国人之所以不排队,是因为售票员的利益和他的效率没有关联。高效低效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是计划经济的特征。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利益诉求和利益无法实现之间的矛盾,是制度发展的动力(决不是所谓“自觉”)。门开与关,只能影响到门口几个人的利益;排不排队,和售票员的利益挂钩。往大里讲,这就演绎成了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老百姓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利益诉求)同落后生产力(利益无法实现)之间的矛盾”。
感觉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如果从产权角度讲,私有产权条件下,控制权与收益权都是你个人的,每个变动的成本与收益发生变化,你就会反应。比如,春节火车票需求增加,你就会因此涨价而提高收入。但在非私产条件下,比如,铁路国有,实际控制权在铁路领导手中,收益权却不能完全由他支配,车票涨价顶多车站每位员工多发点奖金,这种控制权与收益权的不匹配,涨价给他收益可能不如不涨价他寻租的收益多,于是,他们就选择不涨价。
从火车产业的市场情况看,现行车票方式产生的排队,走后门搞关系,体力支出等等所费,相比产权产权下价格机制而言是租值消散,因为,涨价的多支出,人们用生产性活动换来的报酬,而排队,走后门所费,则对别人无用,是非生产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