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找到的一些资料,关于第三意大利的。
第三意大利——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意大利的东北部到中部一带的农业地区在欧洲国家普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获得厂快速的产业增长。这一被称作“第三意大利”的地区,其典型特征就是存在专业化的企业集群,大量的中小企业彼此发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依靠不竭的创新能力保持厂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生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集群是该地区的主要集群模式,典型行业包括纺织、制鞋、瓷砖、家具制造等等。
“第三意大利”的主要产品都是通过扩散化的方式生产的,它们的共同点是先进的批量式样设计、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高技术的控制过程、高质量的产品、低成本投入。意大利在最普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各企业之间、各劳动者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共同铸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在极其有利的创新环境之下,使用弹性生产方式,获得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较高速度的增长。
“第三意大利”的发展基本上历经三个阶段,下文以最具典型意义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为例。
第一阶段:1950年代以前,农业时期的非正式经济和弹性专业化的萌芽。
根据意大利的人口普查,1951年,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农业劳动人口为51.8%,25.2%为工业人口。这个时期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有几十万人口移居外地,发展情况与意大利南部差不多。但是这个地区的农地产权分布与南部大地主占有的模式不同,将近有60%的人口拥有自己的土地(包括以分成制取得土地的)。在南方,农业工人的工资水平不高,人们的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在“第三意大利”就不同,由于农民有田地可以运用,有余力开始原始的工商业活动,许多家庭已经拥有机械织布机,发展家庭工业。这些自发性的农村工业是“第三意大利”的工业基础。同时由于分散的农户经营在产品的销售上需要联合,所以这个地区有发达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组织,组织本地农产品销往全国。这种合作销售组织培养了许多谙习商业技巧的“中间人”,我们将会在“第三意大利”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分包商”身上看到他们的身影。
第二阶段:1951年至1971年,灵活专业化和经济大发展。
在50年代的欧洲工业复兴中,“第三意大利”发展现代化大批量生产工业的希望破灭。当地ZF转向支持本地小企业的发展。在军工业停业的情况下,对释放出来的技术工人,ZF在政策上帮助其创业。而原来的家庭工业也在ZF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下迅速发展。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本地的积累又少,当地的小型企业只能从事纺织、服装、陶瓷等技术和资金门槛低、市场风险小的传统产业。
我们可以以当地的服装业为例说明其工业结构。在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服装业从业人员可以分为三部分:(1)50%的人在自己的家庭作坊生产;(2)25%的人像中国的“前店后厂”的个体户;(3)另外25%的人是拿订单生产的分包商。这样的工业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由于生产者直接面向市场,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而且许多小企业往往为许多厂家生产其中的某一组件,一个厂家订单的减少并不至于使其生产停顿,企业的发展反而比大企业稳健。
在相同产业的集聚中,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学习。这些当地的传统产业,当地人可以通过对邻居的模仿而开始创业。但在竞争的压力下,每个企业都想找到与众不同的优势,所以虽然是以模仿开始,但紧接着就是改造与创新。比如其他人已生产西服,那我就生产休闲服;即使都生产西服,也可以通过款式和面料的选择创造出千百个不同的组合。这种分工的细化正迎合了60年代以来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人性化的潮流。大工厂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在服装等需求变化莫测的行业不再受欢迎。
在这种环境中,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发展出分散化和专业化。许多大企业制定出样品之后,将各个部件分包给许多专业化的小企业,而小企业又向下一层的企业进一步分包。从整个地区的产业来看,只有“纵向”一体化的产业,没有“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发展到后期,还出现了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出现了许多专门为其他公司提供产品设计、销售咨询的服务公司。
许多研究者认为,产业集聚区人们之间相同的语言和习俗在这种机制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专业化分工和分包生产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而相同的文化习俗下的人们认可相同的行为规则,使得这个机制顺利运行。企业自发组织的行业协会在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制定行业产品规格,帮助市场推广,甚至帮助企业取得金融支持。
到1971年,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农业人口已减至20%,而工业人口从25.2%上升至43%。在这个阶段中,这个地区的纺织、服装、冶金和机械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在世界市场上日益重要。
第三阶段:新技术的应用和90年代的企业大型化。
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在此阶段已成经济发达地区。在这个阶段许多企业将电子和信息技术用于生产设备的改造和生产的设计,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提供设计和研发的小型企业。
但随着90年代生产的全球化,企业逐步向大型化、一体化发展,产业集聚的特征逐步模糊。下一步“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方向,还值得关注观察。
综观“第三意大利”的发展历程,传统产业的集聚无疑是从落后的农业经济走向发达工业经济的关键。对这种企业集聚的发展模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结了七条经验:企业在地理上的靠近性;部门专业化;中小企业为主;在创新基础上的企业间密切合作和激烈竞争;社会文化的同一性;企业间信任和积极的自治组织;支持性的区域和地方ZF。结合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发展经历,ZF在里面的作用远没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积极”,只是放手让民间力量自我发展而已;更不是有意识的推行企业集聚战略的结果,而ZF为政绩着想一般偏爱的是大企业。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作用更大的是行业协会。
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以小企业、大容量,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协作而闻名的产业区,在意大利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提供了意大利制造业70%以上的增加值,80%以上的就业容量,50%以上的出口总额。意大利由此成为西方第七工业强国,第三贸易大国。我省现有中小企业108万多家,借鉴意大利的成功实践,提升优化中小企业产业层次和布局,做强做大块状经济“蛋糕”,对于实现中小企业新飞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
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块(区域特色专业区)起步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滚动发展之后,到九十年代初,产业集聚区达到了相当规模,大都成了当地的“聚宝盆”,并涌现了一部分“全球性产业区”。如蒙特贝鲁纳运动服产区,不仅在意大利本土有9000名员工,而且在全球10多个国家建立了连锁基地,为其从事运动服生产的员工达到了近7万名。在意大利,产业区涉及的行业领域也十分广泛,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区、纺织服装专业区、制革皮鞋专业区、家具专业区、眼镜专业区,等等,充分显示出“一地一品”特色。
产业集聚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得益于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ZF的导向作用和扶持力度非常之大。早在1956年,意大利就颁布了保护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手工业法》,并在《民法典》、《破产法》、《反垄断法》等法律中都对维护小企业权益、促进小企业集聚方面作了明确规定。1999年又从法律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地区ZF在产业区的标准制定、确认程序、以及各种资源配置等方面应尽的职责。近期,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意大利一些大区的经济促进局正在把本地区中小企业专业区整体推出,帮助专业区和中小企业群寻找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环境,也是意大利产业集聚区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在意大利,行业协会即雇主协会密如蛛网,各种私营服务机构,如联合采购合作社、销售联合体、融资担保联合体遍及各地,有的还设立了民间性质的产业区俱乐部,迄今已有130个各类服务机构介于56个产业区,从而构成了中小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的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天侯、全方位服务。例如,在皮安蒙特汽车产业区,由当地商会组织150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开展了一系列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从而为意大利汽车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离不开健全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支撑,而这种服务体系,恰恰又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更加细密而有序的分工。
二、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与运作模式
意大利现有非农企业412万多家,雇员在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占95%。但并非“散兵游勇”式的孤军奋战,而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协议,企业之间形成网络,按照分工分别在生产链的某一环节上进行生产。就中小企业组织形式而言,可概括为四种运作模式:
(一)“群星拱月”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一家中型企业为龙头,周边围着许多小企业为其供应零部件,或专门从事某种工艺的生产加工。例如,我们在考察中发现,翁布里亚的中小企业专业区大多属于这种模式,一些较有实力的中型企业以主导产品为纽带集合了近千家小企业为其生产。
(二)股份合作模式。在意大利,相互依存度高的小企业,通过相互参股形成企业集团,将企业的某些职能集中,以利扩大规模,健全机能,使其能像“巨人”那样,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意大利约有16%的中小企业加入企业集团,在高新技术行业,这一比重达到了30%以上。每个集团的平均企业成员在12个以上,平均雇员约1500人。企业集团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意大利工业体系分散的弱点,起到了“航母”效应。
(三)龙头牵引模式。这以普拉托纺织服装专业区最为典型。这种模式通常以一家专门负责设计、订货、运销于一体的企业为龙头,其他数个相关中小企业参与其产品生产过程,负责不同工序或不同部件的生产,形成相对稳固的协作关系,如同一个无形的大工厂。能否成为龙头,不在于企业规模,而在企业是否具有设计技巧和营销本领。在托斯卡纳大区有几百个类此的无形大工厂。
(四)分产联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个小企业按照统一的生产规格和技术要求,分别独立制造某一产品,然后经过共同检测机构的严格检验,合格后,使用统一商标,由共同销售机构统一销售。例如,阿斯蒂汽酒专业区,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