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崩溃有许多的原因。经济方面并不是最主要的。只要最高领导人仅仅有中等之才,也可以避免国破。军事战略方面的原因是重要一个原因,我觉得。
下面简要阐述:
明军共有兵力大约225万,主力有二(后期):一在辽东地区,是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在南方镇压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王阳明,俞大猷等人),后来转入陕西等地,成为关内明军主力。明军装备比较精良,已经从西方购买红衣大炮来装配辽东明军;另外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绝非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不堪一击。
明末内忧:对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的镇压战略。“四面六隅八面网”
这是最另人扼腕叹息的功败垂成的典范。张李二人率领部队四处出击,避实击虚,官军四处堵截但是收效甚微。他们的作战方法曾经被几百年后的一个人灵活运用,无人可敌,并最终夺取天下。当时的情形也可想而知。只有一个人能对付他们,就是杨承嗣。他提出了“四面六隅八面网”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如此的厉害以至于刚实行了几个月马上就有了很大的效果:张李部队四处碰壁,不断失败。不久,张接受招安,李窜入大山。
但极为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没有彻底铲除张,把张的部下配制在张驻守城池的周围。对李也没有乘胜加以剿灭,以至二人死灰复燃。
外患:清军的有限威胁(因为清军的最大战略目标就是获得明政府的承认,依朝鲜例,作为中国的藩国而已),失误众多:
失误一:错杀栋梁。熊庭弼将军传首九边,袁崇焕督师千刀万刮。
失误二:没有认清敌人的战略意图,或者说虽然认清了敌人的意图,但过多的考虑政治因素的影响,没有暂时与清军议和,以至于两面作战,及为被动。
失误三:在皇太极冒险入关,明朝几十万勤王部队在京师已经集结完毕时候,在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的明军不能有效协调,聚而歼之。痛失良机!另一个歼灭清军良机是在熊庭弼将军主持辽东防务,在他用围墙就要把敌人围死的时候,被自己人割了脑袋。
我的意见: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拥有及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再加上中国及其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只要协调得力没有任何外部政治军事实体能够与之对抗。
但为什么就是不能协调得力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5 22:45:5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