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几句,先列一下原因:
1、学校和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目标混乱。
2、我国和外国学校的不同:产权混乱。
3、北大和其他高校的不同:行政权力导致的巨大租金。
所谓常务副职,关键在于能有现实的权力,至少是高于其他副职的财政权力。另外,可能还有信号显示的目的,要把这位放在不同于其他的位置上,甚至是在暗示接班人。
所以一般常务副职,只能有一个。
但是学校和企业不同,学校的效益是分为社会的和个人的两部分,这就有了外部性出现,单单考虑经济效益是不行的,此外高校人员的编制、政治经济地位安排比较混乱,(比如副教授享受处长待遇)使权力划分上有时会出现首长无法均衡的情况。
对比外国学校,人员安排很明确,管理者和教学者各司其职,不存在两者之间制衡的要求,当然不排除有时候,学者担任校长或管理者参与教学,但这种偶然在学校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很容易就被协调了。我国学校的产权可以说是在各种事业单位中最混乱的,党政两头之外,知名学者、老干部、年轻教工等等力量都在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来攫取租金,而又缺少必要的监督,只能多头管理,以平衡各方,求得稳定。(一般高校副职、党委成员、纪委书记、院长助理加在一起大约都得15人以上了)
以上是必要条件,但为何北大和其他学校相比,更为明显,更“过火”。关键在于条件三:北大就是北大。
它的位置、声望、组织地位、教学和学生水平,至少在国内是一流的。(斑竹别在意,人大也是,但北大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政治地位确实超过其他高校,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提到北大,咱们的帖子往往是批评态度,是不是有点。。。)
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公共领域内价值过高,使众多利益主体趋之若鹜,谁都想分一杯羹。本来几个常务副职可以协调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但却适得其反,但又不能不如此。就像地市级首长可以一正一副,但省级绝对不可能一样。一个最简单的类比,斑竹是不是有点奇怪,为何大家在这个帖子里喜欢答非所问(您在上面已经多次强调了),我大胆推测一下,就是被您那200块闹得,本来只是凭爱好回答的,一旦公共领域的价值提高了,不但没有提高发帖效率,还出现了灌水。这和北大巨大的财务、政治、学术利益相去万里,但原理类似。
张嘴就说,不要紧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8 14:50:4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