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民 发表于 2017-8-13 10:11 
糊涂!马克思不是中国人祖宗!世界人民相信马克思,只因他的思想指导人民争自由、求解放。
《论语》中曾子所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大致有四种不同的解释。我们觉得这四种解释都不太恰当,有点牵强附会,前句“慎终追远”与后句“民德归厚矣”有点不相对应,缺少逻辑性。
释义一;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把“慎终”解释为“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我们觉得有点离题,远离了“慎终”的本身字意,意义延伸得太遥远,这种解释不太合理。很多老实本分的人,他并不需要“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他们照样做到“民德归厚矣”。但这一解释从整个句子来看,“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与“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这样的作法确实可以使得“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释义二;宋儒的解释。终,人死;远,指祖先。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这种解释太过于狭隘。慎重地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自己的先祖,这仅仅是个礼仪过程而已。采用这种方式绝对不可能达到“民德归厚矣”的目的。相反容易造成攀比与浪费,引发宗族斗争,都认为自己的先祖优越。就好像现代一样,如果过分的去提倡厚葬与凸显自己宗族的优越性,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引发宗族矛盾,因挣夺坟山而大出打手。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老家就出现过宗族之间因挣夺坟山而发生群众斗殴的现象。这显然与民德归厚是背道而驰的。天下一家亲才是正道
释义三;
慎,害怕;终,结果; 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
这种解释是南怀瑾先生提出来的。作为教化民风,使得民德归厚的一种可操作手段,这样做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解释最多是教育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不要鲁莽与冲动,与“民德归厚”似乎有点牵强了。
有些人专门损人利己,干尽坏事,他总是思前顾后、深思熟虑的,要把每件坏事做得不露声色。这样能做到民德归厚吗?
释义四;慎,谨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如果能谨慎一生,就几乎接近了‘道’。这样的人必将会受到后人的景仰。试问:每个人谨慎一生就能民德归厚吗?这显然是不能做到的,这种解释更加离谱。我们认为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合理解释既不能远离字面的意思,又要合乎“民德归厚矣”的可操作性,让“慎终追远”,能真正做到“民德归厚矣”。
慎终”,我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严肃认真对待生死,生命第一,人命关天,人的生命最重要。正如现在我们常常所提的“生命第一,安全第一”以及“人道主义”是一样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很多来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认为生命最重要的人,天下才能托付给他。那些视生命如儿戏的人,动辄发动战争,部落之间或国家之间的仇恨不断加深,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无法生计。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民德怎么能归厚呢?
当时曾子所处的年代正是一个从有序走上一个无序的世道,开始礼崩乐坏,走向一个杀戮无常的战国年代。很多人把老百姓的命不当回事,不尊重生命,无视生命。在这种大环境中,曾子提出“慎终”,生命为大,是符合治世正道的。一个不把人的生命当回事的社会,不就是一个群兽社会吗?只有野兽才不把生命当回事,肆意相互杀戮。一个不“慎终”的社会还谈得上“民德归厚矣”吗?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杀人的近代史,从军阀混战到八年抗战、再到国共内战,战争的结果是民风败坏,当土匪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是打败了国民党又不得不去打土匪。那些总是搞阶-级-斗-争、说造反有理的政客们,不把人民当人民,对政见不同的对手进行迫害,残杀,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文革浩劫十年,视生命如草芥,杀人如麻。最终我们这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提高了多少呢?不就是造就了一群骨子里充满所谓的阶级仇恨、见不得人家富有、见不得人家当权的残暴至极的伪君子吗?那些制造冤假错案的青天大老爷们,不把人命当回事,他们高高在上,如同屠夫当道,人民会服吗?人民的道德水平会提高吗?现在那些卖假药、卖食品如同卖毒药的人,就是它们没有“慎终”的概念,如同野兽,它们的德怎么会归厚呢?
“慎终”是“民德归厚矣”的核心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类就不可能发展,也不会有文明可言
“追远”应该解释为追思以前的贤人或圣贤,以他们为榜样与楷模,向他们好好学习。曾子的这种提法和我们现代人的提法一样,号召大家向模范学习。正如我们常常所说的“要向某某同志学习”与“学习雷锋好榜样”之类的东西。曾子之前的社会一定记录很多贤人与圣人的感人事迹,他们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老爱幼,如何救济穷人等等。通过说故事的形式能更加感染人,教育人,更容易被平凡百姓所接受。孔子与曾子他们当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倡导者、并发扬光大,提出“追远”,向以前的贤人与圣人学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同我们现在的教育一样,也只有通过这种学习的方法,才能将人民教化,将文明植入人民的心田。“追远”是一种让“民德归厚矣”的方法论,具有可操作性,除此别无它法!“追远”这套方法论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教育,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主要方法。“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更是曾子向当时的统治阶层提出来的治国治世的理念与方法。生命为大,以人为本,学习榜样,人民才会被教化,这才是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