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6475 1
2017-08-21
一、社会学科与人性分析
      任何社会科学都是研究构成社会之人的行为的,所以,必以人性分析为基础。不在人性分析基础上展开的社会学科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性论不仅仅是基础,也是社会科学之最高层级的哲学所要探究的目标,即人类对自我存在的认知。
      人性分析,无外乎人本性如何及善恶之分。在孔子(公元前551~479)看来,人的天性是一样的,但后天教育和社会实践使之各自走向善恶两个方面,“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原本相近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孔子并未说明。散见于《论语》当中的其它只言片语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或者说二重性,忽而像是性本善,忽而又像是性本恶。
      孔子之后百年出了个孟子(公元前372~289),孟子属于“性本善”论,被认为是性本善的系统理论创始人。人性本善,是孟子哲学的立论之根。《孟子·告子上》中首次提出了“人性之善”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宋淳祐元年浙江进士王应麟(1223—1296)编撰的《三字经》杂集了其前诸多思想家的各种观点和历史典故,但开头第一句就是讲人性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引自孔孟的学说。
      与孟子性本善观点对立的是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的“性本恶”。荀子有专著《性恶论》,其中指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BC145~?)在《货值列传》中以一言蔽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表述的都是对人的行为的自利动机分析总结。
      中国古代哲学家没有现代认识论的事实与价值之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这种认知,只是用语不同。荀子的分类用词是“性”与“伪”。在《性恶论》中对“性”的定义就是“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指人的自然属性即事实属性;而荀子把仁信理义智归于人的社会属性,称之为“伪”(因荀子认为道德不是天性,非人之自然本质,故曰伪。本注:伪通为,人之为也)。不过从《性恶论》这个名字来看,荀子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事实属性与价值属性混为一谈的。
      相对于中国孔子孟子荀子时代中国古贤对人性的高度关注,同时代的西方如古希腊的哲人们对人性的关注远不够深刻全面。但到了十八世纪法人爱尔维修、英人休谟和斯密一批西方哲学家对此问题的关注的与研究快速达到了相当高度。这种水平交错大概是因为中国对孔孟之道的尊崇使得人们思想日渐固化于而缺乏批判创新精神。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为此注入了一股新鲜之气,但荀子的光芒终究还是盖不过被神化了的孔孟。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曰必孔孟而淡言于荀。
      虽则孔孟荀有性善性恶之认知差异,但价值指向其实是一样的。孔孟强调的是人有后天向善的人性基础,给人类以道德希望和指引,方法要点是拉动是鼓励引导;而荀子强调的是人性需要约束才能向善的方向发展,方法重点是推动是约束是鞭策。孔孟强调要走阳光正道,用性善论给人以道德希望;荀子强调莫走偏门左道,用性恶论给人以道德警示。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孔孟性本善下的教育策略是“胡萝卜”性质的“激励教育”,荀子性本恶之下的方法则属于“大棒”性质的“挫折教育”,但两者的终极价值目标并不悖逆。
      善恶之分,用现代的认识论哲学术语来说,属于对人性这个事实的好或坏的价值判断。即“人性”一词本来是指人的天性,是指事实判断的内容,而不是价值判断的内容。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就是把人性当作事实认知来对待的,他的人性认知是“人性自私”,自私在休谟这里只是对人的事实属性的称谓,并不包含对自私是好是坏的价值判断,并不是很多人所说的自私就是坏。人是不是自私的,这是事实判断;人自私好不好,这是价值判断。
      对人性的认真分析,无不建立在对“人性的个体化”的关注。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归纳”,是从大量的个体属性当中总结出相同的特征,这个相同的特性就是“自利自爱”,自,就是个体本身。
      实际上,自私性已经成为生物科学对生物的种族延续性的一个解释被科学界所广泛接受。自利自爱不仅仅是人类存续方式,也是一切生物的生存本能。就如同机器人三定律当中的“不得自残”一样,大自然将自利自爱的属性赋予了所有生物。
      休谟认识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非决定性,所以休谟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而是“本无性”,即价值中性论。休谟在青少年时代就写了一本震惊世界的哲学著作,即《人性论》。休谟在《人性论》中说到,“任何事物本身都既然不高尚也不卑贱,既不可爱也不可憎,既不美也不丑;事物的这些特征来自人类情感的特性与构造”,这足以证明他的人性自私是事实分析而非价值判断,说明休谟是“价值中性论”者。
      休谟曾经说过:“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公众事物。这就是说,语言只是一种公共习惯,当我们遣词造句,不能不尊重公众的习惯而执意自言自语”,但是因为描述事实属性的自私一词太容易被人们世俗地理解为价值属性的“恶”,所以休谟为了强调他说的人性只是事实判断,把自私改称作“自利”或者“自爱”,还是对世俗的习惯性误解提出了警示而放弃了“尊重”。
      “性本恶”、“性本善”和“本无性”,现在的管理学分别称之为X理论、Y理论和Z理论。不同的管理学人性论基础,决定了不同的管理策略的选取。X理论即性本恶,所以以监督检查控制惩罚为管理手段;Y理论即性本善,以鼓励激励奖励为方法;而Z理论是X和Y,即人有善恶两面性,所以以奖勤罚懒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对待员工。现在的企业管理都是Z理论管理学。
      人性两面的认识,其实就是休谟的同一事实价值二分的休谟法则。人性自私是事实判断,人性善恶是价值判断。事实不能决定价值,人的善恶并存的两面性都基于人的自利自爱,向善还是向恶,只是外人的价值判断,而在其自身来说,都是与其动机自恰的行为。
      作为事实认知的人性自私的人性论现在也已成为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行为动机分析的方法理论被广泛用于教育心理学、刑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政治学、社会政策制定等各个方面领域。
      和休谟同时代的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17150226~17711226,1758年出版了一本在法国主流社会中声名狼藉(因为攻击了一切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但却在学界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论精神De l’Esprit》。该著主要论旨是:人类不过有五种感官,其唯一的动机就是求乐避苦:所有人类的行为(包括自我牺牲)都可以自此解释。这基本上也可以是休谟的人性自爱论了。休谟在英伦岛上,爱尔维修在欧洲大陆,同时代同样出名,虽看不出两者有何人生交集,但观念却又惊人的吻合。但爱尔维修的宏篇大论最终不过就是一千八百年前司马迁的一句话: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者。对比两千年前的荀子,也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道德形成的作用和意义。可见,性本恶论者都会担心人性本恶的自然天性不利于后天道德观念的向善发展。
      休谟的英国老乡加密友亚当斯密认识到人性自私,但他强调又人性本善,这不是“人本无性”,而是善恶并存。但最终斯密还是为了给在自利天性下运作的自由经济以希望,而可以淡化人性恶的一面,而强调人性中善的成分,甚至将道德视为人性的一部分。
      所以,尽管以私有者之间的交易为内容的经济只能在自利自爱的原则下运转,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还是潜心写作的一部《道德情操论》,用来说明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会在有道德的市场参与者中间带来全社会的共同幸福,而不是贫富分化和最终崩溃。显而易见,斯密还并没有认识到他的密友提出的“休谟问题”的存在,自然是事实价值混而不分的。
(请续看之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8-28 15:49:05
孔孟以及马克思等,只是特定的道德观念的倡导者;而荀子、休谟等才是道德问题的研究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